从一穷二白到高质量发展——雪域高原的产业发展“交响曲”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5-26





  西藏和平解放70年以来,在党中央的关心关怀下,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各族人民,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奇迹。而数据量化着变化,西藏经济社会实现的沧桑巨变从一系列靓丽的数据可窥一斑。


  2020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1902.74亿元,较1951年增长321.5倍,年均增长8.7%;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来看,全区1993年至2017年连续2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4年至2020年连续7年名列全国前三甲;从生产总值构成看,2020年三产占比为7.9:42.0:50.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良性互动。


  多方支持,为产业发展夯基础


  和平解放前,西藏社会生产水平极其低下,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当时总人口数5%的“三大领主”占有西藏的全部土地、山林、湖泊、牧场以及绝大部分的牲畜、农具、房屋和其他生产资料。1951年,全区生产总值仅为1.29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97.7%,第二产业几乎没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14元。


  70年峥嵘岁月,在各个历史阶段,发展主旨始终贯穿,西藏农牧业、工业、商贸物流等行业均获得长足发展:农牧业经历了从农奴分到生产物资后积极性被前所未有地激发,到千方百计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出效益,到朝着现代化、规模化方向迈进等发展阶段;西藏工业从无到有,经历了从逐步布局到发挥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到以西藏发展需要突出生态产业等阶段;基础设施建设经历了进藏部队“一面进军、一面修路”,到康藏公路、青藏公路建成,到通往拉萨有了第一条铁路青藏铁路,到如今高等级公路路网正在构建、川藏铁路修建正在穿山跨江。


  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持续补齐建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各项优惠政策吸引下,在各方大力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世界屋脊”寻觅商机、投资兴业。


  粤林产业园是广东省援藏规划部署的产业设施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1.81亿元,占地面积105亩,施行“前三年免租,后三年租金减半”的优惠政策,目前产业园已入驻企业20家,计划总投资4.5亿元。


  达娃曲珍公司,专门从事林下资源产品的种植、生产、销售,而其原本是林芝市工布江达县一家松茸合作社。正当合作社负责人为如何扩产增效疑惑时,林芝市政府和经开区管委会送来了“及时雨”,企业于今年4月入驻粤林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投产后年产160至220吨,产值500万元以上,可带动就业近20人。


  “十三五”期间,西藏不断创新招商引资举措,出台税收、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2535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2.4倍。2020年,西藏社会投资增长31%,招商引资、民间投资、社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过半,改变了投资渠道单一的局面。


  清洁能源、天然饮用水、农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等在内的富有西藏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建立;清洁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电力总装机容量达423万千瓦;2020年,即使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西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仍达9.6%;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市县乡村四级电商服务全面推开,网络零售额累计突破200亿元,高新数字产业创新发展,数字经济规模突破330亿元……产业发展正成为促进雪域高质量发展、实现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抓手。


  多元主体,为市场经济添活力


  随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在西藏越来越多的人们拥抱市场经济大潮,迈出产业发展、自主创业的关键步伐。


  走进山南市扎囊县藏草万亩植物种苗繁育基地,日光温室里各种各样的青草、花卉、中药材令人目不暇接,这里既有引种自内地的品种,也有采自雪域深山的品种,还有来自热带地区的品种。


  “我们从内蒙古母公司引入50多个品种进行试验,目前已试验能推广的品种有10多个,我们也在西藏寻找乡土品种,进行高海拔到中海拔、中低海拔到中海拔的适应性试验。”西藏藏草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春雨说,西藏海拔高、气候独特,为生态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更多品种被筛选驯化并推广,将进一步推动西藏生态建设。


  随着各项产业发展,各行各业中涌现出的一批致富带头人,产生着不可低估的“鲶鱼效应”。林芝市波密县古乡巴卡村村民次仁拉姆,去年获评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乡村旅游文化能人”,这都得益于她在民宿经营方面有想法、肯苦干。“为经营好民宿,我尽量多与内地游客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不时进行改进,并努力学习普通话,如今是越说越好。”她说。


  在古乡,和次仁拉姆一样吃着旅游饭的人还有不少。全乡家庭旅馆酒店达48家,参与旅游业群众达200余人,旅游业收入达到农牧民人均收入的40%以上。“拥有古乡湖、岗云杉林等奇特的自然景观,古乡一直很受游客青睐,而过去条件有限,只能是过路游,如今有了家庭旅馆,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住下来,感受‘慢游’的深度体验。”次仁拉姆说。


  大学生,拥有更高学历,更多创意和闯劲,他们成为西藏创业和产业发展的“生力军”。2017年,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的次珍,与毕业于西藏大学的卓玛、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的洛桑卓玛,共同注册拉萨安乔家政服务公司。


  家政服务被大多数人认为就是擦地板、洗衣服等,主要是中老年人在干,创业初期家人并不支持。“我们接到的第一单业务恰好在自家小区,当时母亲觉得做保洁丢人,还让我把口罩和帽子都戴上。”次珍说,那天她们3个人工作6小时,挣取保洁费180元。


  如今家政公司已从3名合伙人发展到近200百名员工,形成了社区养老护理、入户保洁、临床护理、人才招聘、家政员派送为一体的家政行业产业链,并向着“产教研”一体的企业转型。


  市场主体数量是经济状况的“晴雨表”之一。截至2020年底,西藏市场主体36.48万户,比上年增长12.2%,全年新增市场主体6.33万户,5年来平均每天新增市场主体约115户。


  多层获得感,为群众幸福加“筹码”


  作为全国唯一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西藏已彻底摆脱束缚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实现整体脱贫,乡村振兴正全面推进,农牧民获得感全面提升。而随着城镇化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牧民成为城市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


  对76岁的山南市乃东区克松社区居民格来而言,去年家中两亩土地实现了“高产”:土地流转费、田间劳务费和土地托管分红三项收入合计达8520元。


  “现在年龄大了,把部分土地流转出去,每年有现金收入,吃喝不愁。”格来说。


  和格来一样,不少群众在产业发展中感受着稳定增收带来的踏实感和幸福感。而一些经受了市场经济洗礼的群众,更是自发“撸起抽子加油干”。“以前天天跟牛羊打交道,现在每天跟全国各地游客打交道,我得收拾好房间,自己也要打扮得精神点。”山南市乃东区扎西曲登村旦增白玛笑容满面地说。


  除自身发展外,部分群众还在带头致富中体会到别样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在日喀则市白朗县旺丹乡桑巴村,48岁的卓嘎和村民一起每天忙碌又充实。在日喀则市区经营了8年多的藏式卡垫店铺,她2015年回到白朗县旺丹乡桑巴村,和两位老同事一起成立了编织卡垫和氆氇的合作社。卓嘎说:“在市区开店积累了一些经营经验,希望回到老家后,能带着村民一起找到挣钱的门路,大家共同增收致富。”


  2019年,政府提供了30万元扶持资金;扶持资金作为投资入股,每年给村民分红;现在合作社吸纳了65人,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卓嘎给记者细细地算着账。


  产业立起来,钱袋子鼓起来,老百姓的消费随之升级,生活品质迈上新台阶。2020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5.78亿元,较2011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13.5%。商品零售677.20亿元,较2011年增长2.0倍,年均增长14.6%,餐饮收入68.58亿元,较2011年增长59.9%,年均增长6.0%。


  奋斗不止步,幸福方可期。70年辉煌仅仅是个序曲,西藏各族群众将继续砥砺奋进,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不懈努力,开创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政教合一的“喇嘛王国”成为历史。


  这一天,也是新西藏的起点。


  七十阳春岂等闲,几多辛苦化甘甜。


  和平解放后,西藏社会制度实现历史跨越,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从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的头一个十年间,党中央先后召开5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西藏工作做出重大决策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召开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2019年,西藏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


  70年沧桑巨变,70年波澜壮阔。


  70年来,西藏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全面进步,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兴边富民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有序实施,生态安全屏障日益坚实,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


  中央支持,全国支援,西藏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和平解放以来的70年发展成为西藏地方千年历史中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回首过往,一部西藏当代史,就是一部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史;一部西藏当代史,更是一部政治制度、社会发展、经济民生实现历史性跨越的跨越史。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70岁的新西藏,正在以更加昂扬向上的斗志、生机勃勃的活力,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记者 曹健 刘洪明 格桑边觉 拉萨报道)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