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怎么干:向良种良田要高质量发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2-07





  种子,是粮食安全的根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如何看待这一最新部署?打好种业翻身仗、牢牢守住耕地红线,进一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该从哪里着手?记者进行了采访。


  加强良种来源和供给保障,提高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


  “好种子才能产好粮。这几年,我们基地种的都是‘川优6203’水稻,属于适合川蜀地区气候的长粒型优质香稻。”四川内江市东兴区宏展粮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红兵介绍,这种水稻亩产超过650公斤,收购价比普通水稻高20%—30%。


  一粒小小的种子,对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起着关键支撑作用。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总体上,我国农业用种安全是有保障的,风险是可控的。”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说。


  不过,良种来源和供给仍有短板。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分析,受育种水平及栽培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玉米、大豆等作物品种与国际上存在差距,大豆单产普遍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60%左右。“提高单产,关键靠良种。现代育种技术能够有效改善作物的抗病、抗倒伏等性状,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存在短板。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我国种业科技进步明显,但核心技术创新还不足,主要体现在种质资源挖掘、技术创新应用以及商业化育种体系等方面。


  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种业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从源头破解‘卡脖子’难题,是种业打翻身仗的钥匙。”李国祥说,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和自然环境差异大,物种丰富,是我国种业全链条自主创新极其有利的条件。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表示,要紧密围绕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加快培育抗赤霉病节水小麦、高产优质水稻等重大新品种。同时,要加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夯实粮食生产土地根基,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表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就是守住粮食生产的“安全线”。


  2020年,国办印发《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和《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明确“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等要求。近日,农业农村部对统筹和利用撂荒地、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作出具体部署。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推进和资本下乡,有的地方绕开耕地用途管制规定,将农用地非法转为非农建设用地进行开发,有的地方将农业结构调整简单理解为压减粮食生产等。叶兴庆说:“这些行为,必须坚决遏止,同时落实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


  提升耕地质量,必须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2020年,我承包的地块有30亩纳入了土地平整范围,往后种地收入还能涨。”湖南平江县白茅塅村种粮大户黄新根说。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我国将推进1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1500万亩。


  耕地质量提升,要在关键处拿出关键措施。2021年,我国将启动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集中连片推进黑土地综合治理,加快改善黑土地设施条件、内在质量、生态环境等,开展保护性耕作6000万亩。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关义新表示,实施推广保护性耕作,不仅能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有机质,还能有效促进作物抗逆增产。


  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从根本上守住粮食安全。叶兴庆说,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立足整个产业,通过集聚整合资源要素,建立以粮食生产为基础、“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延伸的产业体系。既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供给质量,同时能有效调动粮食主产区积极性,让种粮农民分享到更多产业链增值收益。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将聚焦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选择产粮大县集中、基础条件良好的区域,加大倾斜支持力度,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打造一批国家级粮食安全产业带,提升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动农业生产绿色发展


  “我们的5万亩饶河大米从育苗、收割到晾晒实行全流程统一管理,不输世界级品质好米。”黑龙江饶河县胜利米业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潘培军介绍,公司的2000亩鳅稻米,泥鳅在水稻田里游,既能松土,又能给水稻提供养料,产出的米粒更实。


  绿色、优质已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主旋律。2020年,新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2.2万个,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达97.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75%,农作物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4年负增长。


  过去,一些地方过量使用化肥,成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各地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施肥技术和产品提高化肥利用率,通过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替代和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通过推进统防统治、装备新型高效药械提高农药利用率。


  推动进一步节肥节药,需要补齐相关的技术、机制短板。全国农技中心主任魏启文分析,目前我国绿色防控产品加工水平和产业化水平还不高,生物农药防治效果差别较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能力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提高肥料利用水平,需要集中力量突破制约肥料高效利用的重大技术,逐步细化完善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科学施肥技术方案。


  畜禽粪污和秸秆等农业废弃物,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一大难点。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说,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重点,发展区域生态循环农业,是推动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的有效方式。


  在山东龙口市黄山馆镇隋家庄村,每年“三夏”期间,成捆的麦秸从地头直接运往附近的奶牛场。格润富德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有关负责人介绍,秸秆经晾晒、粉碎后,成为奶牛粗饲料的重要补充,还能制作成优质的牛床垫料;牛粪作为优质有机肥还田,消化了多余的秸秆,从源头上保证了粮食和乳制品的质量。


  近年来,我国已逐步建立起秸秆收储运体系,因地制宜推动秸秆综合利用。2019年全国秸秆利用量6.34亿吨,其中秸秆饲料化利用量1.03亿吨。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将开展有机肥替代和农膜补偿试点,再创建100个绿色防控示范县,完成污染耕地安全利用5000万亩和耕地轮作休耕4000万亩。为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要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范围,再制修订100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再认定1万个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推进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尽快实现全覆盖。(记者 高云才 郁静娴)


  转自:人民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良种、农技等要素成为农业发展主要驱动力

    良种、农技等要素成为农业发展主要驱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发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结构调整、绿色发展、创新驱动、深化改革,稳定粮食生产,农业继续保持稳定向好势头,“稳、增、优、绿、新”五朵金花竞相开放。
    2018-01-04
  • 让农民用上放心种 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让农民用上放心种 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比2018年增加594万吨,增长0 9%,创历史最高水平。这背后,
    2019-12-20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