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多来,外资企业为中国带来了多方面的先进经验及国际市场渠道,是推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主体。今年以来,中国在稳外资方面的多项工作加快推进:持续推进的改革开放、有求必应的服务保障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不仅留住了存量,也为外资企业在跨境直接投资持续低迷的形势下找到了出口。
利用外资规模平稳增长
“十三五”时期,中国利用外资大国地位显著提升,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6年-2019年中国吸收外资总量达5496亿美元,年均增长1%,2017年-2019年连续3年位居全球第二大引资国地位。初步预计“十三五”时期中国引资总规模达6900亿美元,年均引资规模比“十二五”时期增加超100亿美元。
各地陆续发布的引资数据同样亮眼。福建省1-11月实际使用外资316.7亿元,同比增长14.5%,已连续9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7.5%,超序时进度5.8个百分点。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1-11月实际利用外资到位资金2259万美元,完成全年2000万美元目标任务的112.95%,提前超额完成利用外资年度目标任务。截至10月29日,山西省长治市直接利用外资8230万美元,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74%。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中国被视为安全的投资目的地,“投资热土”的地位更加巩固。为进一步与世界同享发展机遇,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作出全面规划,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所创造的投资和营商环境也将给外资企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各地稳外资政策频出
从区域来看,长三角作为中国核心区域之一,是中国经济的主动脉,也是外商投资的主阵地之一。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龙头,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外商投资规模最大的城市。
据统计,今年1月-10月上海实际利用外资达171.79亿美元,同比增长6.2%。
近日,《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正式发布,提出要把上海打造成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要打造吸附全球要素资源的引力场、融入全球产业链的桥头堡、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试验田,成为“走出去”的最好跳板、“引进来”的前沿阵地。
“上海作为过去数十年中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在新的发展阶段保持更加开放的姿态是必然的。“浙江工商大学经济系教授张宗和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上海对长三角地区整体发展具有旗帜性作用,如率先推出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现已被写入外商投资法,并率先在55个开放领域落地一批全国首创性项目。
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振外商投资信心,各地继续出台开放举措:陕西从持续深化对外开放、加大投资促进力度、深化投资便利化改革、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四个方面提出29条具体措施;山东提出扩大外商投资准入,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同时拓展外商投资领域,推出一批新基建、国企混改等优质资源,吸引外商投资合作;重庆进一步深化外商投资“放管服”改革,提出外资项目规划用地审批“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测合一”“多验合一”等一系列创新性政策。
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王鹏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在逆全球化浪潮之下,地方层面要紧跟中央吸引外资举措,加快融入区域战略分工协作,助推区域产业转型、营商环境升级,吸引外资企业加速布局。地方间一定要注意优势互补,突出特点,而不是同质化竞争。
张宗和也提醒说,随着当前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各地区减免关税等一般性制度红利的优势已经淡化,此时无疑需要更高质量和更深层次的开放,如在产业政策、知识产权、营商环境等制度方面加快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更主动参与全球经贸规则制定和全球治理体系建设。(靖雯)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