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起,5年间一批批制度创新的“良种”从这里萌芽,并向全国播撒。其中,率先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试行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中国扩大外资准入奠定了基础。
上海市发布的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按照“非禁止即开放”的原则,对清单以外的行业和项目全面开放,内外资一视同仁。这也是中国第一次用负面清单管理外商对华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正式启用的第一天,上海自贸试验区综合服务大厅里就挤满了前来咨询和办理业务的外商投资者。
如今,经过四次修订,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从2013年版的190条减少到了2018年版的45条。不断缩短的负面清单不仅让自贸试验区成为了吸引外资的强磁场和新高地,也彰显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胸襟和决心。
清单缩短助推发展
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创造性地制定出了中国第一份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第一份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共有190项特别管理措施,在之后的5年中,清单开启了“瘦身”进程:从2014年版的139项,到2015年版的122项,再到2017年版的95项,直至2018年版的45项,特别管理措施数量不断被压缩。
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研究所副主任郝红梅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自贸试验区试点开放的行业领域而言,外商投资更多、更深层次地介入,在带来竞争的同时也会充分地促进行业提质增效、融合发展。“负面清单的筛选和改善是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完成的,商务部、国家发改委以及一些行业、企业都对国内产业竞争力水平作了充分评估。”郝红梅指出,负面清单之外领域的扩大开放有很强的带动性,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增外资企业数量无疑是衡量负面清单实施成效的一把“标尺”。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自贸试验区新设立外资企业7844家,同比增长39.8%;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0.5%。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29.5%、136.2%。
郝红梅表示,外国投资者高度关注自贸试验区的负面清单。总体来看,自贸试验区的负面清单不仅缩短了长度,更重要的是推动了一些重点领域的开放,比如农业领域、采矿领域、文化领域、增值电信领域等。“这些领域当前还不具备在全国全面开放的条件,但却是一些投资者高度关注的领域。因此结合国内当前的产业发展水平,在自贸试验区率先开始这些领域的外商投资开放试点,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开放举措。”郝红梅说。
开放领域还将扩大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近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紧紧围绕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的目标,积极推动自贸试验区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进一步压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
商务部研究院产业国际化战略研究所所长崔卫杰认为,近几年来,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在推进的力度和满足地方开放发展方面达到了预期。在当前的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中,70%以上都是服务业条款,因此,下一步开放的重点将集中在服务业领域。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经济学博士赵晋平看来,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自贸试验区开放创新提出了新要求。目前,在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贸试验区版负面清单与全国版仍未拉开差距,自贸试验区的“试验田”作用有待进一步凸显;二是全国的自贸试验区仍在按照统一的负面清单进行外资准入管理,结合地方特色和风险防控能力给予合理调整的空间有限。
赵晋平建议,未来应在参照国际最高开放水平投资准入标准制定中国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的基础上,结合自贸试验区自身优势和发展定位需要,“量身定做”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为此,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还须加大协同改革的力度。(作者:李可)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