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部长钟山给出了我国建设经贸强国的时间表:2035年前,基本建成经贸强国;2050年前,全面建成经贸强国。
(图片来源:互联网)
与其说经贸强国的时间表,不如说外贸转型的时间表。“衰落”“危机”“迷茫”,自全球外贸遭遇最漫长的寒冬以来,中国经济的外贸马车与“中国制造”便陷入集体忧虑。
在多年高歌猛进之后,中国经贸开始陷入增长的困顿。人口红利渐渐消失,带来劳动力价格上涨、成本上升;环境在多年不计后果的发展之后,变得脆弱;而此时的经济模式,与当年“世界工厂”式的加工贸易方式相比,似乎还并没有多大长进,依然挣扎在价值链的底端。
危机倒逼中国外贸进行一场政府与企业两个层面的双重变革。随着全球制造业版图迁移,中国制造业找寻新优势的步伐更加迫切。
现实的压力比观念的说服更能倒逼企业转型,而这一转型趋势正在从中小企业群体迅速扩展到大中型企业与专业市场领域。那些曾靠外贸起家、成长为全国经济优等生的省区,正是这场转型大考的主角。
传统的加工出口不需要品牌、不需要研发、不需要市场营销、不需要技术改造,也不需要法律,更不需要金融。这样的经贸上得了规模却做不来深度。在多年发展之后,渐渐失去了后劲。
产品升级成为唯一的出路,升级则意味着必须创新,开发出更多新产品、新专利。从过去拿订单机械生产转型做品牌、做“数字贸易”,中国正在通过鼓励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和向价值链的高端延伸来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进而弥补传统出口产品的下滑。
电商的钱没那么好赚,中国的卖家们还需要深入理解新的游戏规则。竞争激烈,价格拼杀凶猛,早期的暴利时代不再,平台对商家的监管、审核更加严格,商家们只能在日常经营上,拼质量细节、拼产品设计、拼服务口碑。
TPP协议曾试图重塑全球贸易规则的一个协议体系,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关于跨境电子商务贸易规则的制定。但特朗普上台和美国退出TPP协议,表面上让中国暂时可以“松一口气”,但随后美国大规模财税改革来袭,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中国很难置身事外。
外贸转型从来就不“单纯”。中国经济增长告别过去的高速度,如何实现高质量,经贸强国背后的改革和转型仍然最值得期待。
“一带一路”不断落地发芽,中国的外贸版图随之更新,更广阔的新市场意味着更多的新客源,也为经贸强国打下了市场基础。中国企业如何接单,如何应对更加复杂的全球化新商贸战场,如何为自己匹配高技术“武器”将是经贸强国路上最大的看点。(陶凤 摘编自12月26日北京商报)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