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度增长迅猛的中国企业海外“买买买”或将进入冷静期。据悉,由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境外投资条例已经呼之欲出,年内有望正式出台。作为我国首部境外投资领域的法规,条例将明确境外投资的内涵和外延,以及鼓励和禁止的方向。
3月11日,商务部部长钟山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称,有些投资是“盲目和不理智的”,一些企业已为此付出代价,甚至有部分还对国家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他说,政府将加强对一小部分企业的监管。
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也在3月20日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年会上提出批评称,目前发现一些非理性和异常投资行为,比如国内的钢铁厂去海外买饮食公司,在中国开餐馆的去海外收购网游公司,以及去年一年内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了很多足球俱乐部。这些投资行为要么是高杠杆,要么是在直接投资的包装下转移资产。
从以上的系列表态都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发出了对无序海外投资踩刹车的明确信号。
实际上,从去年下半年的统计数据看,对外投资就出现了分水岭。
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快速增长,同比增长了40%,而此前几年增幅一般在10%到20%之间。仔细查看去年数据,发现高增速基本是在上半年完成的,下半年,在外汇管制等一系列措施下,ODI快速下降。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乱象频出呢?
据分析,因担忧经济发展减速、货币贬值以及其他问题,逐利的资本自然向外寻找相对优质且“便宜”的资产,资金流出的代价非常高昂,因为它反过来会对本国的金融体系稳定性造成压力,相当于国内的钱变少了,流动性趋紧,意味着央行要放出更多的钱平缓流动性压力,这就造成各金融机构的杠杆率提升;央行越“放水”,人民币贬值可能就更大,就又需要更大的放水,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近几个月,中国加强了对资金流出的控制力度,大幅收紧了出境资金规模的限制。这一努力看起来已收到效果,2月份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的外汇储备略有回升。
因为我国监管机构加强管控而受阻的项目包括大连万达集团收购DickClarkProductions的拟议交易、安邦收购喜达屋酒店的交易、民生银行收购葡萄牙NovoBanco银行等。
当然,就像钟山所说,中国并未改变其鼓励企业‘走出去’的长期政策。政策的出台并不意味着盲目限流,管理层迫切希望通过加强监管从而促进企业海外理性投资。因此,适时出台一部规范企业投资行为,保障投资权利的法律法规至关重要。据悉,正在酝酿的境外投资条例将对境外投资的定义、审批程序、资金融通、利润分配及税收政策等作为明确规定。特别是针对盲目的、非理性的投资不予鼓励,必要时将采取禁止和处罚的手段来加强监管。
另一方面,仅仅是我们在国内制定法律或许还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要与相关国家建立互通管道,达成投资行为规范化的目的,为企业出海走得稳营造良好环境,使海外投资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转自:中国贸易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