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在位于厦门海沧的中欧班列集货中心,来往的拖车正忙着货物装箱,装有机电产品和防疫物资的X8098次货物列车即将发往德国汉堡。作为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流通道,中欧(厦门)班列近期由早前的每周4列,增加到现在的7列。
这是中欧班列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坚持不断档,跑出“加速度”,架起全民携手抗疫“连心桥”的一个缩影。今年一季度,中欧班列共开行1941列,发送货物17.4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5%和18%。3月份,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突破了800列,其中去程班列的数量突破了500列,均创下了单月历史最高纪录。
有目标:当好国际防疫“排头兵”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欧洲国家正是“重灾区”。中欧班列飞驰在亚欧大陆,给欧洲载去了急需的防疫物资,更增添了中欧携手抗疫的信心。
4月14日,一列始发自武汉的中欧班列抵达德国杜伊斯堡,承载的货物包括支援欧洲各国的疫情防控用品、匈塞铁路建设物资、出口汽车零配件等,其中包括160多吨欧洲急需的医用无纺布、医用桌布等防疫物资。班列抵达杜伊斯堡后,随车货物被分拨至德国、法国、匈牙利、捷克和波兰等国。
疫情期间,各类物资搭乘中欧班列紧急运往欧洲,弥补了空运量小价高和海运运期长的“先天不足”,成为疫情期间物流运输的“黄金通道”。
3月25日凌晨,搭载出口欧洲防疫物资的X8020次中欧班列在阿拉山口口岸换装出境,驶向西班牙。列车搭载的防疫物资包括11万余个医用口罩和766套防护服,共计70余箱。
“截至目前,中欧班列累计发运防疫物资44.8万件,共计1440吨,主要运往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捷克、波兰、匈牙利、荷兰和立陶宛等国家,并以这些国家为节点,分拨到更多的欧洲国家,有力促进了国际防疫合作。”在4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货运部主任赵峻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境内和联通内外的各类交通运输线因疫情防控需要,实施了不同程度的减少开行乃至停运,中欧班列作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系最为紧密的路径,及时开通救援物资绿色通道,助力物资运输提速,成为畅通国际合作防疫物资运输的重要物流通道。
中欧班列在疫情中不断发挥着关键作用,构架起中欧各国之间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成为促进国际防疫紧密合作的坚实桥梁。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丁长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铁路物流打通疫情防控的“补给线”,不可或缺的中欧班列在这一特殊时期对保障国际物流通道畅通、维护世界经济正常秩序,特别是外贸进出口的稳定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勇担当:争做经贸往来“急先锋”
疫情期间,在国际空运航线和海运集装箱航线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中欧班列成为特殊时期国际供应链的重要支撑,在稳定我国外贸货运通道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国外订单如果不能按期交付,不仅构成违约,也会影响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物流经理王为弟告诉记者,当了解到企业因国内货运不畅赶不上预定的船期、可能导致国外的生产线停产时,中欧班列的运营团队第一时间为该企业申请加开班列,确保企业供应链的正常运转。
2月26日清晨,一列满载50个集装箱、货值516.7万美元的中欧(厦门)班列从厦门自贸片区海沧园区开出,沿着跨越亚欧大陆的“钢铁丝路”直达德国汉堡。“我们因疫情延迟出库的货物,虽然没能赶上最初预定的海运船期,但得益于中欧(厦门)班列的持续稳定运行,可以按时抵达位于欧洲波兰的工厂,及时满足海外工厂的生产需求。”王为弟表示,今年第一季度,公司通过班列出口欧洲电子货柜483个,价值约586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9.6%和45.1%。
“受疫情影响,一些国际海运、空运停班或减班。”厦门国际班列有限公司业务经理陈鹭超说,运力缩减和物流不畅让不少城市的外贸业务受到一定影响,班列则从中寻机,“疫情期间,我们发挥班列‘船小好掉头’的特点,根据客户实际需求灵活调整班列数和运载量。”
中欧(厦门)班列是中国中欧班列的缩影。今年第一季度,中欧班列“多点开花”,装货运量逆势增长:中欧班列(长沙)共发运国际货运班列79列,同比增长139.4%;中欧班列“长安号”共开行656列,是去年同期的2.3倍;二连浩特口岸累计开行中欧班列379列,同比增长19.6%……
目前,西安、重庆、成都、郑州、义乌、苏州等主要班列开行城市均已恢复去程运输,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和货物发送量稳步增长,成为进出口贸易的“黄金通道”。
“得益于中国的疫情率先得到控制,在国际海运集体停运的背景下,中欧班列的铁路运输成为了唯一的运输方式,反映了中欧班列在全球遭遇极端情况下的特殊战略价值。”丁长发表示,一季度中欧班列实现开行数量和货物发送量稳步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空运和海运的运力下降,保障了重要防疫物资以及重要重点产品的流动,为降低疫情给全球产业链带来的冲击、促进货物跨境流动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能应变:打好转型升级“主动仗”
忙碌的场站,堆积的货物,穿梭的列车……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越来越多的企业陆续复工复产,中欧班列跑出一条引人注目的“加速曲线”,正在不断释放经济社会全面复苏的积极信号。
打好转型升级“主动仗”,才能抓住新的机遇。强势飘红之外,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背景下,作为向西开放重要陆路运输的中欧班列,开启了融合发展的新进程。
3月27日,在汽笛轰鸣声中,满载着电子配件、机械制品等货物的两列中欧班列分别从成都国际铁路港、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驶向数千公里外的欧洲大陆,标志着成渝两地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000列。
这两列中欧班列有了新的名称——中欧班列(成渝),标志着成渝两地的铁路港口岸合作有了一个全新的开始。
以“敢闯敢试”为冲锋号,中欧班列开发开放在逆势中飞扬、在高位上起跳。成渝两地日前签署《成都市青白江区国际铁路港管理委员会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管理委员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通道口岸互联、产业招商互补、开放创新共享、机制协同互促等4个领域、20个层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提高以两港为轴心的内联外通水平,服务区域产业错位发展、有序竞争和相互融合。
“为充分发挥双方在中欧班列中的带头作用,共享市场及政策信息,共同提升中欧班列市场化运营水平,合作是必然选择。”丁长发表示。
除此之外,技术创新筑牢中欧班列逆风驰骋的“最后一公里”地基。3月27日下午,满载690台中国产沃尔沃XC60汽车的中欧班列“长安号”从西安始发,标志着沃尔沃汽车对欧洲的出口全面恢复。
汽车通过中欧班列出口也有短板——换装。中国铁路采用的是1435毫米国际标准轨距,而蒙古、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家铁路采用1520毫米的宽轨轨距。这就导致中欧班列“出国”前,必须在铁路口岸办理装卸作业,将货物换装到符合目的地轨距标准的列车上。
“受制于汽车换装作业程序复杂等因素,出口汽车在口岸换装往往要耗时3—5天。”中铁特货所属世铁特货公司总经理徐红玮介绍,随着新一代专用列车投入使用,这一短板得到有效解决。
4月13日,一列承载着250台商品汽车的中欧班列,经过更换轮对后,从内蒙古二连浩特口岸边境站出关,驶向蒙古国乌兰巴托站。这趟“只换轮、不换装、不解编”的车型,就是中国铁路自主研发的JSQ型商品汽车专用列车。
徐红玮表示,新车型常态化出境使用后,能够显著提高国内汽车行业跨欧亚进出口规模化运作能力与专业化水平,填补大批量货源出境运输空白。“这也是铁路货运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产品,相信会对中亚、中欧汽运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会求变:开启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营,开辟“绿色通道”,稳定进出口贸易,持续推进中欧各国经济贸易往来,是推动各国持续建设“一带一路”的“助燃剂”。
“不过,中欧班列应有的价值尚待进一步发挥与挖掘。”丁长发说,当前,中欧班列更多停留在国际运输功能实现层面,关注班列开行数量和运量等方面的增长,特别是多地将拓展回程货源作为政策重点,缺乏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与协作、国际经贸、金融协同等方面的系统性思考和顶层设计。
丁长发进一步解释,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原油价格大幅向下波动,国际海运成本明显降低,一旦疫情结束,传统海运企业为抢占疫情期间失去的订单多数会选择下调运费,中欧班列在价格竞争上仍然不具备优势。
因此,立足长远,中欧班列仍需打掉“拦路虎”,让高质量发展之路畅通起来。
对外开放好中有忧,如何提升开放层次?丁长发建议,依托中欧班列,要建设以服务强大国内市场、实质性嵌入国际产能合作的国际经济廊道。同时,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从减少和平缓国际贸易摩擦角度,逐步取消单纯的运输补贴,加强对经贸、产业等联动以及金融、信息、单据、规则、标准等方面资金和政策支持,重点培育具有全程国际运输组织和金融服务能力的企业。
“要跳出单纯运输功能视角,发挥交通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功能,带动中欧班列规模化发展和货值提高,不断提升我们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集美大学航海学院院长邵哲平表示,应不断加强国际对话和合作,依托中欧班列,加快研究以提单为核心载体且符合实际的国际多式联运规则体系,探索设立国际多式联运提单。
服务互惠互利的地区合作,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从跨境运输中获益,是中欧班列实现长远发展的基础。丁长发认为,应充分发挥中欧班列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中的作用,将中欧班列与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合作和改善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联通。同时,将中欧班列的发展与沿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结合起来,在改善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状况的同时,解决中欧班列发展的设施瓶颈,提升运行效率。
踏过“万水千山”,中欧班列将不断推动中欧各国之间交流合作,加深贸易往来,成为“一带一路”倡议落地实施的成功样本。(记者 王有哲)
相关链接:在“逆势”中建立“优势”
□ 张龑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在其他运输渠道全线受阻乃至停滞的情况下,中欧班列以其运行稳定、保证时效的优势,打通了疫情防控的“补给线”和外贸企业复工复产的“生命线”,实现逆势上扬,表现十分出彩。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欧班列货运量的大幅增长,主要还是源于特殊时期海运、空运需求的转移,也就是说,疫情打压了其他运输方式,放大了中欧班列的比较优势。而在疫情结束后,面对海运、空运的回暖,中欧班列要想守住一方天地,则势必需要主动作为,不断换挡提速升级,寻求常态化的发展机遇。
成绩虽然亮眼,但面向未来,仍要谨慎地审视当下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比如,从自身来说,中欧班列运营成本过高,市场信息不对称,沿线基础设施配套落后,以及对政府补贴依赖性强等都问题限制了其持续发展。要知道,只有在“逆势”中不断建立“优势”,才能托举更大奇迹,彰显“中国力量”。而这不仅需要中欧班列从自身优势出发进行创新,回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需要,还需要以更加前所未有的“中国速度”参与国际合作,全面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势”。
每一次华丽逆袭背后都是卧薪尝胆。中欧班列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健康丝绸之路”正当其时,相信未来,它一定会跑得越来越顺畅!
转自:中国水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