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
过去几年,我国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有效促进供求关系和供给结构优化,激发经济新动能,推动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道路。人们普遍关注: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具有怎样的深刻内涵、提出哪些新要求?未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应该如何贯彻好这八字方针?12月21日,本报记者在会后第一时间采访了经济领域多位专家。
明年抓好七大重点工作任务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落实好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加快5G商用步伐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督促落实2020年1亿人落户目标,提高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推动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尽快落地,健全地方税体系,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
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
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允许更多领域实行独资经营,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
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把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
关键词 主线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一脉相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带来的结果就是高质量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内,都是中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说,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一脉相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带来的结果就是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表象上是速度问题,根子则是结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本出路是通过改革促进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
翻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绩单,一系列数据很抢眼:今年前7月,压减粗钢产能2470万吨,完成全年任务80%以上。截至11月末,市场化债转股项目签约总金额达到18928亿元,资金到位5050亿元。1—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和费用合计为92.59元,同比降低0.25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3年来,市场配置资源效率有所提升,经济循环得到恢复,金融风险得到局部缓解,宏观风险相对稳定,债务率相对稳定,新动能持续发展,新旧动能转换速度有所加快。”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评价。
刘元春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对于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
关键词 巩固
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
加大“破”“立”“降”力度,引导生产要素从效率低的地方流向效率高的地方,着力“补短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
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自实施以来取得了积极进展。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拉动了中国经济增长,使得供求关系明显改善。专家表示,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就要在“破”“立”“降”上进一步发力。
——继续处置“僵尸企业”,加快出清过剩产能。
“破除无效供给,重点是继续处置‘僵尸企业’,‘僵尸企业’不产生效益,却占有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资源,严重妨碍了新技术、新产业等新动能的成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战略管理学教授武常岐说。
“中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存在体制不完备、机制不健全、政策不连续等问题,形成了‘僵尸企业’。”赵昌文说,“关键是要勇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铲除‘僵尸企业’生存的土壤。”
——加速壮大新动能,从“铺摊子”到“上台阶”。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15年至2017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依次为123.5、156.7、210.1,分别比上年增长23.5%、26.9%和34.1%,呈逐年加速之势。
从“铺摊子”到“上台阶”,实现增长的动力转换是关键。“培育新动能,就是要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引导生产要素从效率低的地方流向效率高的地方。”武常岐说。
——加速降低营商成本,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
刘元春认为,未来降成本可以先从三方面着手:通过加大减税力度,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通过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通过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和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
此外,还要着力“补短板”。赵昌文认为,过去补硬件短板多,现在要更多地补软件短板。“软”与“硬”齐头并进,才能成就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增强
增强微观主体活力
宏观经济不能缺乏微观基础,正是企业这样的微观主体把资本、人才组织起来,才能提供产品和服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发展更多优质企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实有市场主体1.06亿户。今年前9个月平均每天新设企业1.84万户。
“宏观经济不能缺乏微观基础,正是企业这样的微观主体把资本、人才组织起来,才能提供产品和服务。”武常岐说。
——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
武常岐认为,过去我国企业快速发展主要依靠人口红利,现在要依靠制度红利,建立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企业家活力,改善市场环境,让企业家努力付出有所回报。
赵昌文认为,要培育激发企业家精神的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保持足够的企业纵向流动性,形成让企业家心安、让科技人员心宽、让创业人员心动的体制机制。
——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
据世界银行最新报告,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排名从第七十八位提升至第四十六位。“这充分说明伴随‘放管服’力度加大,我国营商环境改善取得显著成效。”赵昌文说。
赵昌文认为,公平,就是要对各类所有制的企业一视同仁。透明,主要是指政府对企业的补贴、扶持要公开透明,补贴多少、绩效如何,应当定期披露,扶持政策实施效果的好坏,也须定期评估、调整,绩效不好就适时退出。
——破除各类要素流动壁垒,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
刘元春建议,破除要素流动壁垒,首先要打破地区保护。其次,加大市场标准一体化建设,真正形成大市场。此外,要加大社会保障、社会服务一体化建设。
以劳动力为例,我国人口区域间流动仍存在人为的成本扭曲,比如农民工进城无法享受同等的城市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要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出彩人生的机会。
关键词 提升
提升产业链水平
保持并巩固产业体系完整的优势,加强自主创新,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
“我们的产业链正处于从低端转向高端的发展阶段,与一些高端产业还有一段距离,而且低成本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将越来越少,这就必须产业升级,提升产业链水平。”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姚枝仲说。
按照工业体系完整度来算,我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
“当前我们最明显的优势就是产业体系完整而发达,这是其他国家短时间内难以比拟的,要保持并巩固这一优势,发挥产业体系的集约效应。”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说。
“在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进程中,需要给企业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帮助企业转型升级,也需要国家加大对基础科学和人才培养的投入。”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平坦言。
近年来,我国在北斗导航、量子通信、探月工程、人工智能等诸多创新科技上均有重大突破。今年7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与康奈尔大学等联合发布了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国从去年的第二十二名升至第十七名。但同时,我国在诸多技术领域仍被“卡脖子”。
“要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还是要加强自主创新。”姚枝仲认为,鼓励自主创新,一要政府加大投入,二要建立鼓励创业创新的制度体系,三要有完整的金融支持。此外,我们要继续敞开大门,加强技术创新各领域的国际合作,同更多国家开展技术与学术交流。
关键词 畅通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我国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主要环节上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梗阻,影响了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畅通经济循环,有利于生产要素和商品的自由流动,有利于产品质量提升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邓曲恒说。
“经济的循环由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主要环节组成,我国在这些主要环节上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梗阻,影响了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说。
目前,国内企业供给能力一定程度上难以充分满足居民对优质商品和服务型消费的新需求。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说:“消费者日益追求品质化和品牌化,品牌附加值越来越重要,企业需要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诉求,提升自身供给高品质商品的能力和品牌形象。”
面对金融和实体经济循环不畅、部分金融机构热衷于“自娱自乐”导致资金“脱实向虚”等问题,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这是供求失衡的表现:金融机构有大量资金,却找不到好的贷款对象;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有很大的资金需求,但是拿不到贷款,不得不求助于其它融资渠道。
“服务实体经济,是中央为金融业指出的重要方向。”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现阶段要综合运用包括定向降准在内的各类工具,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和民企放贷,使金融机构自身获得资金的成本降低,也有充足的流动性进行贷款投放。(记者 吴秋余 林丽鹂 邱超奕 葛孟超)
转自:人民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