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业展望:未来10年发展质量主导行业转型升级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5-11





  近年来,奶业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科学把握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规律,对奶业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2018中国农业展望大会日前在北京开幕,大会发布的“2018—2027年中国奶制品市场形势展望”基于大量基础性研究,从生产、消费、价格、贸易等方面对奶业未来10年做了预测。


  2017年市场消费逐步复苏


  奶类生产继续调整,上游养殖持续低迷


  2017年,中国奶类产量估计为3655万吨,较上年降1.5%,其中牛奶产量3545万吨,较2016年降1.6%,比2015年降5.6%,牛奶产量处于近10年产量均值以下。但伴随现代化生产机械和技术日益普及以及标准化、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奶牛单产和规模化水平继续提升,2017年奶牛单产7吨,100头以上的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56%。上游养殖业持续低迷,原料奶价格下降,大型牧业上市公司出现亏损,整体形势不容乐观。


  乳制品加工继续增长,市场消费逐步回暖


  乳制品产量小幅增长,行业集中度提升。2017年乳制品产量2935万吨,同比增4.2%,其中液态乳产量2691.7万吨,同比增4.5%,干乳制品产量243.38万吨,同比增0.4%。乳制品经营主体显著优化,乳企前20强(D20)的市场占有率超55%,排名前10位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74%。伊利、蒙牛等乳企的龙头效应日益明显,呈现“强者恒强”格局。消费复苏和结构优化打开市场空间。据统计,2017年我国乳品加工业销售收入3590.41亿元,同比增6.8%;同期中国液奶行业销售额同比增7.0%,快于2016年2.7%的增速,需求端明显复苏,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是乳制品消费增长的新引擎。


  生鲜乳收购价格同比持平,鲜奶零售价略跌、奶粉上涨


  国内生鲜乳收购价同比持平,国际价格大幅上涨。2017年,国内和国际生鲜乳收购价分别为每千克3.48元和2.47元,比2016年分别涨0.2%和34.2%。从年内价格走势看,国内生鲜乳收购价呈季节性“V”型走势,而国际生鲜乳收购价则呈周期调整上涨过程中的冲高回落走势。每轮生鲜乳价格的周期性涨跌原因略有不同,但本质由供需主导,受气候、政策、疫情等因素驱动。本轮周期,国际市场先于国内市场启动,而国内生鲜乳价格迟迟未上涨,呈季节性小幅波动。


  鲜奶零售价同比略跌,奶粉零售价同比小幅上涨。据中国价格信息网监测,2017年,全国监测城市鲜奶平均零售价格为每千克10.50元,与上年比跌0.4%。


  乳制品进口继续增加,奶粉进口持续增长


  2017年,中国乳制品进口247万吨(折合生鲜乳1437万吨),同比增13.5%,约占国内产量的39.3%;进口额88亿美元,同比增37.9%。乳制品出口3.66万吨(折合生鲜乳8万吨),同比增11.4%;出口额1.21亿美元,同比增58.6%。全年贸易逆差86.78亿美元,比2016年增37.7%。


  液态奶进口增速放缓,奶粉进口较大幅度增长。2017年,鲜奶进口66.76万吨,同比增5.3%,增速较去年放缓,乳清粉进口52.96万吨,同比增6.5%,乳酪进口10.80万吨,同比增11.2%,奶油进口9.16万吨,同比增11.8%。酸奶和奶粉进口增幅较大,酸奶进口3.42万吨,同比增62.7%,原料奶粉进口71.74万吨,同比增18.7%,婴幼儿配方奶粉进口29.60万吨,同比增33.7%。


  未来10年 质量和竞争力是关键


  总体判断


  未来10年是中国奶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推进奶业振兴,提高奶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将成为主要任务。


  生产提质增效将呈现恢复性增长。展望2018年,受养殖效益下降影响,生产预计继续调整,奶类产量预计为3630万吨,同比减0.7%。“十三五”期间, 优质饲草料生产、标准化规模养殖有望加速发展,中国奶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取得实质性成效,生产有望逐步恢复,2020年奶类产量预计达到3870万吨,比2017年增长5.9%。展望后期,奶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2027年奶类产量将达到4380万吨,较2017年增长19.8%。


  消费升级和结构优化将同步进行。2018年,受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消费需求增长拉动,奶类消费量预计为5242万吨,同比增长3.1%。“十三五”期间,中国奶类消费升级和结构优化将加速,预计2020年将达到5597万吨,比2017年增长10.1%。展望后期,受消费品质提升和健康生活方式影响,新一代年轻人消费习惯养成促进奶制品消费提升,2027年消费量将达到6361万吨,较2017年增长25.1%。


  价格将呈现波动上行和结构分化特征。2018年,受生产调整、消费复苏、通胀加剧等因素影响,预计国内生鲜乳价格温和上涨。展望后期,在外部环保约束趋严、内部养殖成本刚性上升以及国际市场互动性增强的背景下,国内原料奶收购价格仍有上涨空间,但伴随生乳标准体系的完善,价格将出现结构分化,更多体现优质优价。


  进口将呈现量增速缓趋势。开放经济下,价差驱动进口将继续增加,2018年,奶制品进口量(折鲜量,下同)预计为1617万吨,较2017年增长12.5%。展望“十三五”,鲜奶、乳酪和黄油等其他乳制品的进口有望增多,乳制品进口总量将增加,进口来源地将更加多元,2020年进口量将达到1732万吨,比2017年增长20.6%;展望后期,进口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27年预计达到1986万吨,比2017年增长38.2%。


  生产展望


  规模化养殖和单产水平提升是增长主动力。2018年农业农村部将在优质奶牛种公牛培育、苜蓿发展行动、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和现代化示范牧场创建等方面推动奶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奶牛养殖规模化率预计达到61%,奶业的机械化比例将超过90%,奶牛年均单产有望达到7.3吨。“十三五”期间,伴随奶牛场物联网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奶牛养殖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和效率将较快提升,到2020年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预计超过70%,泌乳奶牛年均单产预计达到7.7吨;展望后期,受资源环境限制,奶牛存栏数量的增长将受到制约,但中国奶业将在奶畜良种化、饲料优质化、防疫制度化、监管常态化等方面进一步提升。预计到2027年,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将超过80%,奶牛单产将达到9.0吨。


  奶类增产提质、高质量发展将成为主攻方向。未来10年,推进奶业振兴,在生产上将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和优质安全。展望2018年,中国奶业受养殖利润下降、环保政策趋严等因素影响,养殖扩产可能性较低,奶类产量预计达到3630万吨,比去年减少0.7%。“十三五”期间,中国奶业将重构新型种养关系、支持奶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等,奶业转型升级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我国奶业将从徘徊调整期进入平稳增长期,预计2020年奶类产量将达到3870万吨,比2017年增长5.9%。展望后期,伴随奶业质量不断提高和产业素质的持续增强,中国奶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将明显增强,预计2027年奶类产量将达到4380万吨,较2017年增长19.8%。


  消费展望


  消费升级和结构优化将同步进行。未来10年,城乡居民对奶业日益增长的美好需求将更加强烈,新标准、严监管和高品质帮助更多国人喝上优质奶。2018年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中国小康牛奶行动、奶酪校园推广行动、休闲观光牧场推介等将持续进行,《婴幼儿配方乳粉配方注册管理办法(试行)》进入正式实施阶段,将进一步拉动奶制品的消费,预计奶制品消费量将达到5242万吨,比去年增长3.1%。


  低温化将成为未来乳制品消费的重要方向。国内外大型乳企纷纷与互联网巨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抢滩新零售,布局线上线下消费。在新零售下,运输冷链系统得到改进,购物便利性大大增强,就发展趋势而言,低温奶是方向,高营养价值乳制品是重要补充。但从短中期来看,常温奶仍是中国液态奶市场的主要品类和居民消费的主要选择,并将继续保持巴氏奶3倍以上的市场规模。未来具有新鲜度、营养价值和独特风味的产品将得到消费者青睐,当前市场上销售火暴的常温酸奶,既保留了低温酸奶营养价值,又提高了保存时间,是一种创新选择。随着新零售的发展,国内外销售通道的打通,低温奶、低温酸奶、配方液态奶、有机奶粉以及奶酪、黄油等产品将成为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选择。


  价格展望


  短期内,价格预计温和上涨。展望2018年,玉米、饲料价格走高将抬升养殖成本,原奶生产略有不足,三四线城市和农村消费需求有望继续复苏,加之CPI上行,预计国内生鲜乳价格温和上涨,且会存在季节性波动。国际市场预计震荡运行,2018年全球奶牛数量估计同比小幅增加,带动供给温和增长。随着中国、俄罗斯、墨西哥等国进口的增长,国际需求回暖,供给增速略低于需求增速,国际乳制品价格有望震荡上行。


  长期看,价格上涨和分化将并存。展望后期,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将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理念,奶业生产扩张将受到资源环境的硬性制约,同时饲料成本、人工成本以及社会物价水平的上涨也将对奶业成本形成基础支撑,国内生鲜乳收购价预计继续上涨。而随着生乳标准体系的完善,生鲜乳价格将出现明显分化,朝着优质优价方向转变。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外市场联动性的增强,国内外价格有望逐渐并轨,但进口的不同奶制品,如酸奶、奶酪、黄油等的价格将出现分化。


  贸易展望


  需求和价差将继续驱动进口增加。一是需求有望持续增长;二是国内外价差将长期存在。展望“十三五”,中新自贸区关税将逐步降低至零,价差优势将更加明显,进口将保持平稳增长,2020年将达1732万吨,比2017年增长20.6%,2027年达1986万吨,比2017年增长38.2%。展望后期,随着消费水平提升放缓,对进口的需求增速也将放缓,基于此,2018—2027年奶制品进口量年均增长率预计为3.3%,将明显小于过去10年18.3%的水平。


  从进口产品来看,奶粉仍将是最主要的进口奶制品,液态奶尤其酸奶的进口将快速增加,奶酪、黄油的进口也将保持高速增长。2018年奶粉(包含婴幼儿配方奶粉)进口预计略有增加,达到115万吨,2020年和2027年预计达到125万吨和145万吨。


  从进口来源地来看,欧盟将成为新西兰和美国的重要竞争对手。目前新西兰为中国乳制品的第一大来源国,但欧盟自从取消生产配额后,出口重点转向中国市场,从目前进口来看,欧盟已经在液态奶和婴幼儿配方奶粉上取得了优势,其中德国已经成为中国液态奶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荷兰已经成为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第一大进口来源国,法国、爱尔兰在乳清粉上对美国的挑战不断增大。今后10年,欧盟对中国的进口预计将进一步增加,中国乳制品的进口来源地将更加


  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


  奶业生产区域布局调整


  2017年上半年环保政策严格管制,导致北京、天津、上海一线城市周边大量小牧场关闭,根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数据,2014—2016年上述3个城市的奶牛头数分别累计降42%、30%和32%。今年随着环保税法和环保税法实施条例的实施,绿色税制对奶牛养殖的约束会进一步加强。一是生产布局有可能会发生调整,大城市周边和南方地区可能进一步萎缩或退出,东北、内蒙古优势产区的布局会强化,华北产区和西部产区会集约化发展,“北奶南运”短期内难以改变;二是成本提升可能推动生产主体分化,进一步倒逼散户退出,向规模化养殖集中。奶业实现绿色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对奶牛养殖必然会带来诸多改变,但其影响的程度、深度和广度仍待进一步观察。


  奶粉注册制重塑国内奶粉消费格局


  2017年在配方注册制等监管新政出台、消费升级及全面二孩政策的利好氛围下,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整体回暖,国内奶粉企业销售额均出现较大幅度上升,且在高端奶粉市场有强势表现。2018年随着奶粉注册制名单逐批落地,奶粉企业分化将进一步加剧,行业集中度有望加速提升。从已经发布的注册制名单来看,国内企业占3/4,国外企业占1/4,未来10年,国内与国外乳企在奶粉方面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其长期市场份额变化和市场格局塑造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也将直接影响着婴幼儿配方奶粉进口的变化。


  新国标影响乳制品进口


  今年2月20日,生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和复原乳鉴定4个新国标第一次讨论稿发布,向行业征求意见,新的灭菌乳标准对灭菌乳的定义由2010年版的“以生牛(羊)乳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复原乳”改为“仅以生牛(羊)乳为原料”,即如果新标准征求意见通过,灭菌乳中将不再允许添加原料奶粉。此外,对复原乳的检测指标——糠氨酸和乳果糖限值进行了规定,比如巴氏奶的糠氨酸不得超过每100克12毫克蛋白质、乳果糖应低于每升50毫克,这意味着标准更加严格。新国标的修订如果通过,意味着国内乳企对进口奶粉的需求将明显受到抑制,对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的乳制品进口尤其奶粉进口必然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目前新国标仍处于开放讨论阶段,一方面,这一修订能否通过存在变数,另一方面,即使修订通过,其对未来10年国内乳制品尤其奶粉进口的实际影响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国际奶业主产国产能调整


  国际市场经历了2015—2017年3年的奶牛存栏去产能后,目前有望进入一个新的周期。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分别在2017年达到阶段低点的490万头、166万头,预计今年会有小幅增加,而欧盟、美国2017年奶牛数量约2351万头和939万头,预计2018年基本持平。奶牛从哺育到泌乳需要两年多时间,目前奶牛的存栏和产能正处于恢复阶段,2020年左右,国际市场的供给有可能进入一个新的产能扩张阶段,产能的扩张会对国际乳制品的价格走势带来压力,进而对我国的乳制品进口产生间接影响,具体国际上新欧美澳四大主产区的产能如何变化,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王东杰 董晓霞)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中国奶业全产业链素质将稳步提升

    中国奶业全产业链素质将稳步提升

    通过以上政策的实施,养殖业产业素质将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格局也将更趋合理;加工企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婴幼儿配方乳粉市场更加规范健康。
    2017-07-13
  • 疫情之下,我国奶业应如何应对?

    疫情之下,我国奶业应如何应对?

    疫情之下,我国奶业应如何应对?国家奶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调研的情况看,第一季度奶业受疫情影响比较大,交通运输以及各省份限制人员流动措施解禁后,整个行业...
    2020-02-10
  • 供给侧需求侧共同发力 奶业振兴闯三道关

    供给侧需求侧共同发力 奶业振兴闯三道关

    一杯奶不仅是社会关心的热点话题,也是政策文件的牵挂之处。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继续实施奶业振兴行动
    2021-03-26
  • 碳交易来了 奶业减排何去何从

    碳交易来了 奶业减排何去何从

    数据显示,一头高产奶牛一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相当于一辆小汽车的排放量(按照排量1.0,一年行驶一万公里大致计算)。由此推测,奶牛养殖行业极有可能被划入监管范围。奶牛碳足迹涉及整个产业链,奶业的低碳之路是一条必由之路。
    2021-05-29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