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据上海市政府外事办公室消息,上海已先后与伦敦金融城、利物浦市和大伦敦市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或友好城市关系,未来将在金融、航运、会展方面实行强强合作,航运金融或助推航运企业实现温和复苏。
大连海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匡海波教授则认为,航运业只有在金融的推动下完成改革,才能真正走向良性循环。
A、崛起的航运“资本家”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航运市场需求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行业的深度调整让全球航运市场进入了全新的竞争格局。随着世界航运中心由欧洲向亚洲的转移,我国航运业及航运金融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据美媒报道,在欧洲银行纷纷收缩船舶融资的2017年,虽然像挪威DNBASA、瑞典的北欧银行和法国巴黎银行这样的欧洲银行所持有的船舶资产组合仍在全球位居前列,但中资银行高达200亿美元的船舶融资规模依然引人注目,由此可见中国欲主导航运市场的雄心。
根据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租赁业务的数据,中资银行今年向船舶业的投入同比增幅超过33%。中国三大金融租赁公司——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民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和交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总计拥有800多艘船只,价值236亿美元。据民生金融租赁高管JerryYang称,过去三年,公司的船舶资产增加一倍,至60亿美元,相当于拥有船只300多艘。
研究公司Marine Money估计,在每年2,000亿美元的船舶融资市场中,有多达四分之一的资金来自中资金融机构。相比之下,一度在航运业举足轻重的欧洲金融机构,包括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和莱斯银行均已撤出该行业。其他如HSHNordbankAG、Nord/LBGroup等则在寻求剥离部分或全部航运业投资组合。
“这是船舶融资领域里一场史无前例的转变。”交易经验丰富的纽约航运顾问巴西尔·卡拉察斯回顾说,船舶融资以前以出口信贷和少数西方船主为主,现在则由中资金融机构担纲主力,为新船及二手船提供融资。由此可见,中国租赁公司的市场地位和专业化能力不断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提升。
国际知名船东也开始关注中国船舶融资市场并逐步转向中国金融机构寻求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支持。同时,欧美等众多专注于船舶融资的传统银行也在积极转变船舶融资模式,加强与中国金融机构的合作。
马士基集团首席执行长施索仁称,传统金融机构要么退出,要么大大降低了对航运业的敞口,从欧洲银行获得大量融资已经多多少少有些不可能,正好方便了中资银行等机构的大举入场。
业内人士预计,今后几年中国将在航运融资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一些航运公司可能会搬到亚洲,与中资银行建立业务关系,中国或将凭借雄厚资本主导全球航运市场。
B、上海领跑全国航运金融发展
2018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焦瑾璞和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黄金交易所副总经理宋钰勤共同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航运金融发展的建议》的提案,建议上海大力发展航运金融。
他们认为,“航运金融”在为航运业提供巨大融资支持和便利风险管理工具的同时,将大大提升上海金融体系深化的程度,是上海建设资源配置型国际航运中心的标志性产业。
去年发布的2017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显示,2017全球十大国际航运中心的排名中上海已跃至第五,《2017中国航运互联网产业发展报告》正式发布国内首个航运互联网产业基地落户陆家嘴,上海似乎已走在国内航运金融业的前列。仅陆家嘴就集聚了航运金融、航运保险和航运经纪等约1200家航运服务企业。“十三五”期间,陆家嘴还将加快推进上海航运金融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高附加值航运服务产业。
据悉,上海航运交易所自2009年推出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起,目前已发布了包括中国沿海散货运价指数等13大类指数,覆盖了三大运输市场和船舶买卖市场,在国际国内的航运领域基本形成了“上海”声音,被多家境外证券公司、清算所作为结算依据,目前超过40%的运输合同采用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
上海,正以其独有的政治经济优势领跑全国航运金融业的发展。在不断的探索中,中国将以上海为试验田,由点及面波及全国,真正在全球航运金融业占据一席之地。
“但目前,作为领跑者的上海相比纽约、鹿特丹、旧金山、釜山港等城市,在国际航运中心的航运融资、航运保险、航运衍生品、航运经纪等高端航运服务的发展依然相对滞后,已形成了国际航运服务功能短板。”焦瑾璞和宋钰勤均表示。
C、行业急需“补短板”
航运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所需投资额巨大,投资回收期较长,风险较高。如果没有本国的金融资本长期稳定的支持,航运公司很难获得长期持续性的发展。
虽然汉也堡商学院航运商学院院长奥勒提斯·席纳斯分析航运金融现状后也指出,亚洲尤其是中国金融机构在航运金融发展中潜力巨大,或将成为航运金融潮流的最大引领者。然而目前中国航运金融发展与国际公认的航运金融中心还有很大差距,中国航运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
航运金融规模小。据统计,全球航运融资市场当中,伦敦作为国际航运金融中心,其航运融资市场份额占18%,而中国所提供的资金和服务不到5%。仅就海上保险市场方面来说,英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几个国家控制了全球海上保险市场60%的份额,而即便是走在全国航运金融业务前列的上海,其海上保险保费收入也仅占全球的1%。
航运金融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航运业和金融业作为两大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各项业务都涉及到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内容,对政府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同境外相比我国航运金融在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竞争力被削弱。
航运中介机构发展缓慢。船舶融资包括融资租赁具有很高的专业性,涉及船舶检验、船价评估、海事登记、法律、会计、审计等各个环节,但目前中国航运金融业务相关的服务机构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航运金融的发展。
航运金融衍生服务功能滞后。就目前而言,无论是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租赁、产业基金、期货、担保等航运金融服务,或是航运金融产品的定价权方面,我国航运金融服务产品、总量、深度、广度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国际航运中心。
航运金融专业人才比较匮乏。航运金融是一个涉及航运、金融、法律等多方面的产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目前中国熟悉航运业的人才不多,可以提供航运金融服务的则更少,各高校基本没有正式开设航运金融这门专业,国内相应人才得不到较好的供给。
“没有航运金融的专业人才,在航运金融这个餐桌上,我们永远上不了正桌。”匡海波说,只有补上专业人才的短板,中国才可能实现航运强国的目标。
D、政策支持带来巨大发展空间
中国航运业经过32年的改革开放的洗礼,航运要素快速集聚,给中国航运金融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1月末,国家重拳出击,联合人民银行、海洋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八部委印发了《关于改进和加强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在积极稳妥地发展航运金融,加快PPP模式在海洋领域规范推广。
《意见》作为国家首个金融支持和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纲领性文件,其发布实施,对于增强金融服务海洋领域实体经济能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宏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增强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能力对海洋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是壮大海洋经济的重要保障;创新的金融服务方式是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目前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仍存在市场基础较为薄弱、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风险分担还不健全、融资渠道相对有限、专业化程度有待提升、海洋产业信息不畅等问题。为此,《意见》从银行信贷——设立专业的海洋金融服务机构,鼓励涉海企业发展股权、债券融资,有效利用其他多元化融资渠道等三个方面提出拓宽融资渠道的政策措施,改进和加强金融服务,加快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我国海洋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加快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为保障和服务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家海洋局将与人民银行和各有关部门一起,加强金融、产业等政策协调配合,加强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加大对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的支持力度,探索创建以金融支持蓝色经济发展为主题的金融改革创新,集中优势资源先行先试,在《意见》的指导下走出中国航运金融发展的新路子。
E、砥砺前行孕育新希望
国际经验表明,建设航运强国并不只是依靠口岸航道、港口设施等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和港口吞吐量等硬性指标,更多的是依靠软实力的提升,如航运金融与保险、仲裁服务、航运咨询等。因此,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
航运业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高风险。“航运金融在航运的历程中起的作用是让那些富于冒险的人有了冒险的平台,他是一种工具。”这是匡海波对航运金融的定义。
为何要发展航运金融?航运金融如何推动航运业的发展?
匡海波认为,首先,航运的价值链从金融开始。整个的产业链中,金融是在上游的,如果不把金融权握在手里,就无法控制产业链的上游。
其次,航运的某些服务和跟金融息息相关。如在保险方面,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船东,在保险市场的份额甚至占不到百分之二到三。包括其它的服务业,比如修船、造船、加油等航运相关的服务,都需要航运金融来配套。资金可以倒逼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再者,没有航运金融无法形成良性的临港产业。临港的加工业物流业都需要金融来支持和配套。
最重要的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探索自由贸易港。港口同样作为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只有金融先行,形成以金融为龙头一个港航生态圈,才能实现港口繁荣,完成自由贸易港的建设。
基于以上四点,航运业的发展离不开航运金融的推动。
业内人士认为,推动航运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助力海洋强国建设,国家要加大航运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航运企业的融资渠道;完善航运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发展航运交易所;加快引进和培育航运金融人才。
中国航运金融将在探索中砥砺前行,孕育新时代的新希望。(见习记者 廖宇智)
转自:中国水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