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iot.ru对2018年物联网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2018年,全球物联网支出将呈现积极增长态势,各行业对物联网的应用将不断加深,医疗领域将迎来物联网技术的改革,由应用物联网所产生的数据将成倍增长,低功耗广域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将会进军物联网市场。
物联网将迎接新的游戏规则
Gartner数据显示,2018年用于网络安全方面的开支将达到930亿美元。GE公司大部分受访者强调,工业物联网将受到更多威胁,目前,公司还没有积极的应对物联网威胁的有效工具。
由于攻击时间不断增加,监管机构将会对设备制造商施加更多压力,肯定的是,对特定类型设备的要求将更加严格或者将会制定硬件设备网络稳定性评估标准。
业内专家表示,各国政府将在物联网安全领域实施更为激进的政策,制定首批法律规定用于监管物联网安全,尤其将涉及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甚至基于增强现实的系统。
维护物联网安全需要多层面的方法。从设备角度来看,从研发开始,其硬件、固件、软件、数据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都必须保持安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解决网络安全问题,这一技术可以使交易更安全,提高供应链效率。2018年,企业层面将会更加深刻感受到物联网基础设施安全所面临的风险,将会在员工培训以及研发物联网项目文档各阶段中组建负责安全的团队等方面加大开支。
已在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公司将会加大应用力度
2017年,应用5万个以上物联网设备的公司翻了一番,已在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市场参与者将会加大应用力度。据惠普公司统计数据显示,在3100名受访公司中,57%的公司已在应用物联网技术,到2019年,这一份额将达到89%。88%的受访者表示物联网项目投资回报快。
业务案例将是公司实施物联网应用的重要驱动因素。物联网的优势不仅仅是提供更好的数据收集和掌握业务流程,还会降低风险、降低开支、创造新收入来源、提高员工劳动生产率,提高服务用户质量。
沃达丰公司分析师预计,2018年,积极应用物联网的初创企业将有机会获得更多启动资金。FogHornSystems公司认为,IT和OT行业主管部门目前严重缺少联系,部署工业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相关解决方案将会使IT和OT主管部门紧密合作。
卫生医疗领域将迎来物联网新变革
根据惠普公司的行业调查显示,80%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医疗机构将会迎来创新式发展的可能,医生将可能随时获取病人医疗数据和及时诊断。在对20个国家3100家企业调查中发现,76%的受访企业认为,物联网将提高医疗机构诊断疗程的透明度,医务人员的工作也将会得以简化。73%的受访者强调,病人借助物联网技术将会减少看病开支。
病人将会越来越依赖物联网技术,物联网也正在改变和重组医疗体系。目前,医生不需要上门就可以对非重症患者进行监测。借助可穿戴设备,医生可以了解病人的体力活动情况、心率指标。医院可为病人提供可接入网的便携设备以提醒病人何时服药和何时就医。据估计,2022年前,1600万欧洲人将通过便携设备和计算机接入远程医疗系统。
除了可穿戴系统外,医疗机器人也将进入市场。日本在机器人领域具有相对较高的研发优势,日本汽车制造商公司正在积极进入全球机器人市场。日本和美国等国家人口正在加速老龄化,2030年前,机器人将会替代众多的医护工作人员。思科公司专家认为,卫生医疗领域将成为物联网创新应用的引领领域。
物联网应用将带来数据量的成倍增长
爱立信公司报告显示,2023年前,全球移动通信总流量将增长8倍,达到每月110个EB。JuniperResearch公司表示,在未来五年时间里,M2M连接技术中98%的流量将产生于接入AppleCarPlay或AndroidAuto等汽车信息娱乐系统。
Forrester公司分析师表示,在美国,45%从事数据分析的公司已经将数据进行了商业化转换。在德国和法国,这一比例分别为35%和38%。为此,欧盟将会出台指导方针鼓励使用先进技术,刺激数据商业化转换。
业内分析师认为,物联网将会使数据分析发生彻底改变。物联网将加速从基于静态数据收集的数据包分析向流式数据分析的转变。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将参与分析流式数据。实施数据应用将使公司加速业务决策。
LPWAN(低功耗广域物联网)技术将进军物联网市场
Mason公司认为,当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LPWAN的市场需求时,节能远程网络市场将迎来新的增长浪潮。LPWAN技术将开启过去没有通信参与的物联网应用市场。根据应用环境,这一技术将会使传感器的运行时间长达十年,信号覆盖更多面积(直线最长达到50公里)。
物联网将与人工智能相融合
在不久的将来,深度学习、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将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借助应用深度学习,在设定目标条件下,机器将会对用户活动进行深度分析。
业内专家表示,物联网设备将会融合机器学习和人工技术、区块链技术和模糊计算等技术。这将会有助于企业从创造附加值向创造全新商业模式和创造新收入来源的工业物联网方案转变。企业将会获得巨大的投资回报,物联网应用领域也因此将会继续扩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张冬杨 编译)
转自:人民邮电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