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小镇、航空小镇、足球文化艺术、医疗健康产业小镇……2017年,全国各地掀起了文化艺术建设的浪潮。然而,在炙热的浪潮背后,求全求大、重复建设、特色不突出、定位不准确等问题也凸显出来。业内人士指出,文化艺术仍处于建设与探索阶段,蕴藏着大量潜能尚待挖掘。同时,文化艺术的建设亟须回归理性、科学规划。
(图片来源:互联网)
文化艺术建设“火热”
欧式风格的厂房簇拥着花的海洋,徐徐转动的风车吹来香甜的巧克力味道,浙江嘉善打造的巧克力甜蜜小镇成为全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典范。
一个个文化艺术正在江浙地带崛起。2015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加快规划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文化艺术的规划。目前,浙江已形成了“首批2个省级文化艺术、三批106个省级创建小镇、两批64个省级培育小镇”的文化艺术建设发展格局。
“到处都是来杭州学习、考察、培训文化艺术的。”今年7月、8月份,《中国企业报》记者在杭州采访时,一位杭州的同行告诉记者,在杭州一些大学周边的大街小巷或者宾馆酒店,到处都是操外地口音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到这些大学参加文化艺术培训。
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浙江民企投资联合会会长周德文在浙江担任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他告诉记者,今年他授课的班级很多都是文化艺术方面的培训。另外,包括河南、山东、江西等许多地方政府都邀请他去调研文化艺术,希望他帮助策划并引入合作伙伴到当地去投资文化艺术。
事实上,各地学习文化艺术的热情也加快了培训、论坛、会展业的发展。浙江某培训学校的老师告诉记者,他们原来主要是做智慧城市培训,师资力量也主要是智慧城市方面,但今年以来他们把主要精力转向文化艺术培训,这已经成为学校的主要业务。
在文化艺术“学习热”的同时,相关政策的实施如同搅动了一池春水,激发了投资界的热情。许多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文化艺术。
作为我国领先的产业新城运营商,华夏幸福提出了“产业新城+产业小镇”的双产品线,在此战略布局下,旗下的香河机器人产业园、永清创新产业园纷纷化身“小镇”;而华侨城集团也不甘落后,率先通过PPP模式推出“100个美丽乡村”计划,构建100座具有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文化艺术;对于老牌房地产商碧桂园来说,科技小镇将成其未来的新增长点,未来5年,碧桂园将投入千亿元开发多个科技小镇。
业内人士表示,作为房地产行业的突围路径,文化艺术成为房地产行业的新风口之一。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资本也加入其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相关项目达到上万个。
求大求全、同质化等问题待解
按照浙江文化艺术的规划要求,小镇规划面积一般为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1平方公里左右,3年投资50亿元。记者注意到,许多文化艺术除了投资规模和强度与浙江不一样外,规划和建设面积一般都和浙江大致一样。
对于规划面积的设定,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省文化艺术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翁建荣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求文化艺术的面积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一方面是这样能做成,另一方面是根据实际条件的需要。翁建荣说,对一个镇来说,用3—5年时间,可以充分调动现有资源,把这3平方公里发展好。
然而,记者在多地采访时发现,“大而全”似乎成了各地文化艺术的标配。广东某建筑设计院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他曾受邀到安徽某地去做一个农业小镇的规划,看到上万亩的面积感到愕然,体量太过于庞大。在与投资方沟通时得知,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当地政府允诺的200多亩商住地。“其目的就是为了圈地,不可能做得起来的。”他说,像这样的企业,最终连设计费都很难拿到。
而记者在贵州某地一个农业文化艺术采访时发现,其规划面积是整个镇域范围,面积达到几十平方公里。目前除了一个温泉酒店、一个接待中心以及几百亩药材种植外,基本没有其他内容。
另外,有的地方还提出了至少达到3A景区、旅游小镇要达到5A景区的要求,这对地方政府或者开发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文化艺术只能“大而全”。
因地制宜是文化艺术建设的基础。浙江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研究所副所长周永广认为,文化艺术的大与小没有一定之规,需要根据地方和产业自身的需要,不要贪图过大,没有产业支撑,这样的小镇肯定是没有可持续性的。另外,宜居宜业是小镇的基础,但不一定要宜游。周永广指出,对于金融、科技、管理方面的高端人才来说,吸引他们来小镇工作的原因,除了有产业优势外,良好、安静的环境也同样有吸引力。
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方明表示,浙江经验说明特色发展将是未来我国大多数小城镇的主要发展方向。方明认为,从浙江省的经验来看,文化艺术在产业定位上应力求“特而强”而非“大而全”,每一个文化艺术都应有一个主攻产业方向;同时在建设形态上应力求“精而美”而非“大而广”。
加强监管成重点
“过热”毋庸置疑是业内人士的共识。
针对当前的文化艺术建设热,思凯来文旅创新集团董事长、总设计师李涛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一切违背规律的发展注定失败。”他认为,文化艺术能够建成并运营成功的数字比例并不乐观。在他看来,一个成功的小镇需要有产业的引导和形成、文化艺术的集聚、文化的积淀、专业团队的运营操作以及时间的积累。
不过,文化艺术“过热”的现象也正在得到调整。2017年12月5日,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推进文化艺术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称,国务院有关部门将对已公布的文化艺术开展定期测评和优胜劣汰。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沈迟在“2018中国文化艺术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文化艺术建设正在经历一个野蛮生长、快速扩张的过程。面对这种显而易见的过热情绪,相关职能部门发布指导意见、调高监管定调,可谓及时而必要。
而在实践层面,为小镇建设“降温”的行动也开始启动。今年8月,浙江省对78个文化艺术进行了考核,其中11个成绩不合格。业内人士指出,这说明文化艺术建设不再唯速度论,更加注重质量,其他地区的文化艺术都应该逐渐回归理性。
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原副局长白津夫指出,要从实际出发来考虑小镇建设,防止概念化、防止房地产化,防止一哄而起。(记者 钟文)
转自:中国企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