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回升势头初步形成 维护向好局面任务艰巨——前三季度矿产资源形势综合分析
资料图:矿产开发(图片来源:互联网)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复苏的步伐逐渐稳健,在今年7月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7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5%,2018年增长3.6%,明显好于2016年的3.1%。中国经济结构正在不断调整优化,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有利格局,发展动能正有序转换,各种矿产品价格指数整体震荡上扬,采矿业利润显着增长,煤炭等行业投资有恢复增长的迹象,矿业活动相对趋于活跃,市场企稳回升的势头初步形成。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安全生产大检查、环保督察、“绿盾2017”等重大专项行动,将对我国矿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维护当前矿业市场向好的局面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跟踪分析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2017年前三季度矿产资源形势分析如下:
全球矿业指数回升增长,矿业活力逐步释放
全球矿业指数总体走出低迷,进入缓慢复苏阶段。全球矿业从2016年开始有复苏的迹象,经过一年多的调整期,目前不仅总体走出了2013年~2015年的低迷期,而且延续了2016年复苏的势头。SNL金属和矿业咨询公司的项目链活动指数(PAI,PipelineActivityIndex)显示,2016年~2017年,PAI指数呈波浪式上涨态势。
矿业公司矿业活动复苏迹象显现。过去两年完成的大部分并购交易都是由于矿业公司身处困境而被动进行的,但是最近半年,矿业公司似乎更热衷于项目推进,而不是专注于生存和重组。过去3个月,一些主要矿业公司一直在回购债务。此外,全球钻探活动显着增加,预示着矿业活动有较为明显的复苏迹象。
矿产品价格指数震荡上扬,矿业效益显着改善
矿产品价格指数震荡上扬。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矿产品价格指数监测和跟踪研究成果表明,主要矿产品价格指数在经历了半年的调整之后,于最近两个月开始企稳回升,特别是非能源矿产品,其价格指数呈现大幅回升趋势。2017年8月,全国能源矿产品价格指数为69.5、非能源矿产品价格指数为82.7,全国主要矿产品价格指数为71.3,分别比2017年6月上涨3.2%、11.7%、4.5%。
采矿业利润显着增加,行业效益明显好转。主要矿产品价格整体回升,使得采矿业利润总额同比显着增长。2017年1~7月,全国采矿业利润总额2795.5亿元,同比增加2423.4亿元,同比增长788.9%。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总额1714.0亿元,同比增加1568.5亿元(去年同期145.5亿元),增长了10.8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总额232.9亿元,同比增加619.2亿元(去年同期亏损386.3亿元);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利润总额分别为267.4亿元、354.1亿元、22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6%、47.1%、8.5%。
价格回暖促使行业效益显着改善。一是随着油价回升,今年上半年国内“三桶油”利润实现大幅上涨。其中,中石油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26.76亿元,同比增加121.45亿元;中石化实现净利润279亿元,同比增长40.1%;中海油实现净利润162.5亿元,同比增长50.9%。二是国际市场煤价自去年7月后快速回升,今年1~7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总额1714亿元,同比增长13.7倍。三是普氏62%铁矿石1~8月平均价为73.65美元/吨,同比增长36.7%,规模以上矿山企业1~7月实现利润267.4亿元,同比增长71.3%。四是有色金属产品价格震荡上行,效益持续向好。1~6月,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实现利润1115亿元,同比增长55.47%。五是稀土价格持续走高。国内稀土价格指数主要受镨、钕价格影响,氧化镨钕均价由今年1月的259元/千克上涨至7月末的375元/千克,涨幅44.79%,上游原材料行业实现扭亏为盈。
矿业市场投资动力虽然总体依然不足,但是有色金属矿产投资有恢复增长的迹象。采矿业利润大幅回升并没有完全激发市场投资信心释放。2017年1~8月,全国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5649亿元,同比减少7%。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投资额分别为1682亿元、1432亿元、498亿元、750亿元、1120亿元,同比分别增加0.1%、0.9%、-22.3%、-20.4%、-10.9%。其中8月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投资额分别为269亿元、213亿元、69亿元、110亿元、146亿元,环比分别增加-10.3%、7%、-18.8%、6.8%、-5.8%。
需要注意的是,民间办矿意愿依然不强。2017年1~8月,民间采矿业投资3130亿元,同比减少14.2%,环比减少13.7%。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投资额分别为913亿元、110亿元、353亿元、583亿元、1052亿元,同比分别减少8.2%、17.4%、29.8%、13.7%、12.5%。2017年8月份,民间采矿业投资441亿元,环比减少13.7%,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投资额分别为138亿元、18亿元、53亿元、83亿元、138亿元,环比分别增加-26.2%、0%、-20.9%、9.2%、-3.5%。
矿业行业指数呈现波动上扬特征,回升势头初步形成
我国矿业市场仍然属于结构性调整,呈现出稳中向好的平台期。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矿业行业指数监测和跟踪研究成果表明:2017年8月,全国煤炭行业指数121.9,同比增长3.2%,环比增长0.5%;有色金属行业指数为180.8,同比增长4.2%,环比增长0.5%;黑色金属行业指数为138.4,同比增长0.8%,环比增长0.3%;油气行业指数为115.9,同比增加0.6%,环比增长0.3%。
今年以来,我国矿业市场行情稳中向好,与国民经济整体走势相吻合。当前,我国矿业行业继续处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时期,以“三降一去一补”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推进。与此相适应,中国矿业行业指数以温和上升为主基调,没有出现大幅度震动。8月份,中国矿业行业指数总体走势向上,但是上升幅度不大,属于结构调整中的稳中向好的平台发展期。
原油产量下降,金属矿产品产量持续扩张。在矿产品价格上涨的驱动下,大部分矿产品产量都出现了积极的恢复性增长态势。一是原油产量减少,天然气和煤炭产量有所增长。2017年1~7月,全国原油、常规天然气、原煤产量分别为11279万吨、858亿方、20.0亿吨,同比分别增长-4.8%、8.8%、5.4%。二是金属矿产品产量继续增长。2017年1~7月,全国粗钢产量4.9亿吨,同比增长5.1%;铜精矿、铅精矿、镍精矿、锡精矿金属料产量分别103.2万吨、130.1万吨、5.6万吨、5.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4.1%、8.1%、4.9%、3.8%、-0.8%。
矿产品贸易指数呈现下行态势,国内供应对进口矿产生了显着替代效应。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矿产品贸易指数监测和跟踪研究成果表明:今年3月,矿产品贸易指数一度升至2015年以来的最高值,随后再次进入下行通道,7月份矿产品贸易指数较年初下降11.58%,环比下降8.70%。其中,矿产品出口指数较年初上升34.41%,环比上升1.63%,上升趋势显着;矿产品进口指数较年初下降14.74%,环比下降10%。
国内矿产品产量恢复性增长对进口矿产生了显着的替代效应。2017年7月,全国原煤、铁矿石等大宗矿产品进口量较年初分别减少21.88%、6.25%。
主要矿产品供需面正在调整。去产能导致中国大宗矿产品供需面发生了变化,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供应和需求基本同步增长。例如煤炭,2017年1~7月与上年同期相比,产量同比增长5.4%,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5.3%。第二,需求增加而供应减少,例如原油,2017年1~7月与上年同期相比,原油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8.1%,产量却同比减少4.8%。第三,供应增长幅度小于需求增长幅度。例如铁矿石,2017年1~7月与上年同期相比,产量同比增长7.7%,而表观消费量同比却增长15.9%。
矿产资源管理改革持续推进,矿业权活跃指数反弹回升
2017年,矿产资源管理改革持续深入推进。一是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山西等6个试点省按照试点工作方案有序推进试点。二是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印发《矿业权出让收益管理暂行办法》,权益金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三是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制度推进顺利,全国已完成2.5万多个探矿权、7万多个采矿权信息公示。四是落实矿产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印发《自然保护区内矿业权清理工作方案》,全面推进自然保护区内矿业权清理退出工作。
尽管如此,在矿业利润大幅回升和有色金属矿业投资恢复增长的驱动下,矿业权活跃指数呈现上扬态势。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矿业权活跃指数监测研究成果表明:我国探矿权、采矿权季度活跃指数自2013年四季度达到峰值以来,总体呈震荡下行趋势,但是在2017年以来出现了明显的反转迹象。
其中,探矿权活跃指数延续了二季度的反弹趋势,但是具体原因有所不同:二季度探矿权活跃指数反弹主要受大量地热探矿权出让影响,三季度则主要因贵州省集中出让了一大批金属矿探矿权。剔除个别矿种或省份因素,在中央持续加强环保督查,我部组织清理退出自然保护区内矿业权的背景下,我国探矿权市场总体仍较为冷清。采矿权活跃指数反弹则主要因建筑用砂石粘土采矿权出让数量增加所致,这与实体经济增速的趋稳回升有关。
三季度的7~8月,全国矿业权市场竞争出让探矿权165个,是二季度4~5月出让数量的4.3倍,主要原因是贵州省竞争出让探矿权160个,其余仅天津、内蒙古、四川共竞争出让5个探矿权。出让探矿权合同总金额13.69亿元,是二季度同期的11.5倍。7~8月共转让探矿权32个,比4~5月增加23%,主要出让矿种为铅、铁、金、锑、铝土,占出让数量的4/5。7~8月,竞争出让采矿权145个,比4~5月份增加45%;出让合同总金额30.94亿,是4~5月的11.5倍,出让矿种主要为建筑用砂石粘土矿。转让采矿权127个,比4~5月增加20%。
思考与建议
围绕筑稳矿业复苏基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任务,2017年前三季度,国务院、相关部委发布了系列文件,并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其中涉及矿产资源管理方面的初步统计有96项。
在矿产领域,围绕健全矿业市场体系等方面的基础性文件主要有《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7〕29号)、《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管理暂行办法》(财综〔2017〕35号)、《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方案》等方面。这些措施主要立足服务于中长期资源管理,但是从目前矿业持续稳定增长动力不足、生态文明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的现实问题看,需要持续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定不移地推进矿业向更多层面更深层次发展;需要妥善处理自然保护区内的矿产勘查开发问题,努力开创中国矿业勘查开发新格局。
发挥“政策去产能、市场驱产能、企业冻产能”机制作用,坚定不移地推进矿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矿业困局主要归结于“供需错位”导致的结构性失衡所致,化解危机、走出困局,其关键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神,并基于增加资源数量、提高资源质量、改善资源功能的资源治理,打赢化解过剩产能攻坚战,尽快推进矿业复苏。
一是巩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逐步强化市场“去产能”的作用,防止落后产能死灰复燃。行政手段去产能效果立竿见影,但是成本高昂,出现复产的可能性极大;市场化去产能时间缓慢,但效果持久,一般不会反复。因此,在去产能过程中,应注重以政策的去产能向以市场的驱产能转变,并逐步强化市场手段。市场手段去产能,首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尽量不采取诸如“拉郎配”等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方式。政府和市场各司其职、各尽其力。一方面,利用法律法规的约束和环保、质量、安全等各种标准门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依法依规推动过剩产能退出;另一方面,政府确定规则,例如信贷政策调整等,会引发市场连锁反应,市场将据此优化供给结构,促进优胜劣汰。通过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产能建设体制机制,逐步驱除不良产能、劣质产能和一些边际项目产能,使得市场良性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推进矿业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应区分矿种类别差别对待。第一,继续做好产能退出政策支持和兼并重组等工作,并按法定程序,不仅坚决关停违规产能,而且要破产部分劣质产能,扎实推进煤炭行业过剩产能有序退出。第二,对于大宗金属矿产,正规合格矿山的产能如非特殊原因,力求不化解,化解过剩产能的重点集中在冶炼环节。第三,传统优势矿产必须通过强化开采秩序、清理冶炼市场等措施,进行全产业链去产能。第四,对铅等个别环境损害较大且有替代资源的矿产,可以先重点化解发达地区及生态脆弱区矿山的产能,并根据新能源发展的节奏和速度,化解冶炼环节过剩产能。
二是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一批产能,增加有效供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通过技术创新提质增效,促进过剩产能升级转化为优质产能。对矿山企业来说,引进先进的装备和采用适用先进的工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有很大空间,就能做到优质有效供给。
三是适应转型升级,整合、创新一批产能,满足结构变化的新需求。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新动力的成长势头正在加快,需要适应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升级、传统业态向新业态升级对资源需求带来的结构新变化,整合、创新产能,有力有度有效地推进矿业转型发展。其中,包括勘查开发主攻矿种从大宗矿产向战略新兴矿产转变,及时补齐短板,解决勘查结构优化调整等问题,满足市场对钴、铌、钽以及石墨、萤石等新兴战略矿产的新需求;包括勘查开发布局要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调整,瞄准与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契合的新区域,构建绿色矿业发展模式,要注重数量、质量和生态环境有机统一的项目投放,不要形成先天落后或过剩的业态;包括适应产业链调整的需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大局,提高标准和准入门槛,并通过采用新技术,开辟资源开发利用新空间,充分体现资源开发仍是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资源基础。
四是注重发挥资源型城市和国有企业在去产能中的作用。资源型城市在全国去产能战略中要担当重要的责任和任务,要分阶段有计划推行,即遵循先南后北、先小(县级市)后大(地级市)的原则,有序调整产能分布空间结构。国有企业去产能,应采取减量重组、股权置换等金融手段或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清出“僵尸企业”,确保化解过剩产能工作不“翻烧饼”。
此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要严防部分钢铁、有色等产业资本在结构调整中转投产业规模较小的稀有稀散金属或石墨等非金属矿产行业,防止造成次生性产能过剩的被动局面。
坚持问题导向,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矿业向更多层面更深层次发展。新常态下,我国资源供需、资源配置方式和资源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趋势性变化,资源约束从数量约束向质量约束和生态约束转变,资源开发利用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超出了资源本身问题,用全球第四大国的禀赋支撑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工业化进程,必须要在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范围,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通过强化地质工作,优化地勘投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树立新型资源安全观,为矿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以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为目标,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推动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革命,调整资源利用结构,提高资源生产力,树立新型资源利用观,推进以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为核心的资源革命;坚持效率至上和资源保护的原则,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探索开发和保护的边界,以服务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树立新型资源生态观,努力建设绿色矿业;完善矿业开发收益分配机制,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目标,树立新型资源价值观,不断推进矿业开发惠民利民。
妥善处理自然保护区内的矿产勘查开发问题,努力开创中国矿业勘查开发新格局。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一直存在,并且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和公众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烈,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国家级重要成矿区带、重点勘查开发区域与生态敏感区重叠较多,大量生产矿山处于生态敏感区内。据统计,国家自然保护区与全国重点成矿区带、重点勘查区的重叠面积分别为40万平方千米、6.37万平方千米,分别占重点成矿区带和重点勘查区面积的10%、13.63%。自然保护区内探矿权和采矿权数量约占总数的1/4。在新的政策下,这部分矿业权将要退出,矿产勘查空间和投入不断减少,必将改变部分矿种的勘查开发空间格局。全面清理各类保护区内已有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项目,研究制定退出补偿方案,并以储备为目的,探索在自然保护区内由国家财政出资、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行勘查,将保护区内已探明和新发现的大中型矿产地纳入储备管理,努力开创中国矿业勘查开发新格局。(作者: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矿产资源形势分析小组)
转自:中国有色金属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