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工业4.0”“新机器人战略”“智能之国计划”等战略和举措,掀起了新一轮科技变革热潮。机器人作为重要产业,发展方兴未艾。起步较晚的我国机器人产业,能否在这波工业变革浪潮中取得突破?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40亿美元,比2016年的123亿美元增长13%;销量将增加逾20%。预计到202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增长175%,达338亿美元左右。
同时,新一代制造业机器人的体积会更小,更加协作,更具感知能力,且售价通常比传统机器人更便宜。随着这种“协作机器人”成为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其在全球工业机器人中的销量占比将由2016年的3%增长到2025年的34%。“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极大地拉动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日前在出席2017中国国际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指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得益于《中国制造2025》和《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产业政策的指引,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我国已连续多年保持世界最大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地位。
数据显示,自2013年以来,我国工业机器人使用量大幅攀升。2016年总销量已达到8.9万台,同比增长26.58%。其中,国产机器人累计销售2.9万台,同比增长30.94%;机器人安装量8.5万台,超过全球新增工业机器人数量的30%。有预测显示,今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达10.2万台,累计保有量将近45万台,本土机器人市场占有率也将由2015年的不足5%增长至30%以上,潜在的市场需求价值近5000亿元。
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先行企业竞争力日益增强。一些龙头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具备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一些企业则在细分领域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整体技术水平明显提升。人机协作机器人等高技术含量产品已推向市场,语音、图像等专有识别技术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部分关键零部件如RV减速器已批量应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的研发和产业化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是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工业机器人已经从传统的汽车制造向机械、物流、电子、化工、轻工、船舶、矿山开采等多领域迅速拓展。服务机器人已在医疗手术、康复、餐饮、消费、消防、公共服务等领域得到应用。四是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在产品、技术、标准认证、合资合作等方面,国际同行间的交流互惠日益广泛和深入。
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我国机器人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存在着高端产业低端化和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风险。特别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缺乏,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六轴及以上的多关节机器人90%来自境外。同时,系统集成及应用能力不足、自主产品可靠性差、缺少知名品牌、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突出。”王瑞祥指出,要获得更多突破,这些制约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瓶颈必须尽快突破。
在我国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当下,智能制造被列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机器人产业发展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在新形势下,我国连续出台扶持政策及指导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引导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行业组织在标准体系建设、建立供需对接平台、加快国际合作等方面加强资源整合,促进机器人产业进步;企业在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开拓应用领域、与国外优秀企业开展并购及合作等方面加快竞合发展。王瑞祥希望行业企业务实创新,并与各国同业加强沟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机器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