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增长,预计到今年年底,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望达到10%左右。”在日前召开的2017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费志荣透露。
对比2015年年的末数据,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8%。而在《“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这一比重要在2020年达到15%,同时,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5大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平均每年带动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
这意味着,未来3年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有5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从2015年到2017年提升两个百分点的速度来看,未来几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进入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加速融合渗透掌控“发展命门”
在日前由外国在华留学生评选出的中国“新四大发明”中,网购、移动支付、共享单车这些新一代信息技术“榜上有名”。
“信息化背景下的综合国力竞争,比的是数字竞争力,是核心技术、产业体系和产业生态的竞争。”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余晓晖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能源、材料、生物等技术加速交叉融合,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等技术和应用有望实现突破,信息产业向各行业各领域加速融合渗透,我国拥有突出的市场优势和人力资本优势,信息产业将迎来战略机遇期。
此外,近年来,物联网技术正在逐步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开始以搭建平台的形式进军物联网领域。2016年,腾讯发力智能家居系统,阿里巴巴打入车联网市场,百度则以天工智能物联网平台将目光投向了工业、物流等五个行业领域。
随着物联网进入个人生活和公共服务体系,数据整合的孤岛效应逐步显现。专家指出,由于各个平台系统的不兼容,调取不同平台的数据资源,真正实现大计算并不简单。中国人口红利带来的大体量数据资源,还未能实现真正的整合。
余晓晖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关键时期,亟须加快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发展大数据的新应用新业态。要加快大数据在政务、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行业的应用,培育数据驱动的新经济形态,强化核心技术能力,掌控大数据发展的命门。他表示,我国应加快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向各行业全面融合渗透,构建万物互联、融合创新、智能协同、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面对国际竞争加快“爬坡过坎”
智能制造、航空产业、卫星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到2020年,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产值规模目标是12万亿元。
从2015年的数据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突破23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超过1/3,连续6年居世界首位。而另一方面,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仍然只占到装备制造业总产值比重的10%,虽然保持比重快速提升的势头,但距离2020年发展目标差距不小。
从国际范围来看,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德国“工业4.0”、英国工业2050战略、新工业法国计划……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副院长王鹏指出,一方面,面向制造业的新一轮国际分工争夺战拉开帷幕,高端装备已成为国际产业竞争焦点,各国纷纷确定了一些重要领域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一些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在高端装备领域长期占据垄断地位,比如我国有了国产大飞机,但与波音、空客的研发创新能力相比,仍需“爬坡过坎”。
王鹏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取得巨大成就,高速动车组、大型客机等装备自主化实现重大突破,部分行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但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共性技术缺失,产品可靠性不高,服务体系和品牌建设滞后。”针对这些问题,王鹏说:“未来五年,要加快突破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推进重大装备与系统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化,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塑造中国制造新形象,带动制造业水平全面提升。”
增加有效供给凸显“软硬结合”
软硬结合的布局是“十三五”与“十二五”布局相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一大特点。在“十三五”时期的规划中,数字创意被认定为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之一。这一外延的拓展,凸显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概念的更加深入。
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看来,相对于工业和硬实力,数字创意产业是着眼于增加软实力的布局。
《2016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英国数字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为8%,居全球首位;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为0.7%。横向来看,中国作为文明之邦,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有待挖掘。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教授陈洪指出,随着文化信息等新消费形式对消费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将数字创意产业新增进了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数字创意产业作为一种低能耗的产业,创造了无数“隐形”的就业岗位,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领域。
2015年,与数字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大量交叉融合的文化、娱乐业新登记企业10.4万户,增长58.5%。数字文化产业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逆势生长,但在火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相比其他战略新兴产业,数字文化产业技术门槛低,精神文化属性强,由此产生的人才匹配、版权保护和监管难题亟待解决。
“一方面,我国在数字创意领域的生产型设备方面落后于世界顶尖水平;另一方面,我国在移动终端、社交应用、数字娱乐等数字创意消费领域已具备一定优势。”在陈洪看来,技术装备是数字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驱动力,文化是数字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灵魂,提升设计水平是数字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融合发展是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效能倍增器。他认为,促进数字创意产业的内生融合,就是要加强数字创意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在重点产业领域中新增加数字创意产业,包括数字文化创意装备、数字文化内容、设计服务等方向。(陈恒 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