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6月6日开展4980亿元1年期MLF操作,超出1510亿元当日到期的MLF,再减去当日到期的600亿元逆回购,这一天央行净投放2870亿元。此前一天,央行重启了28天期逆回购操作。结合1年期MLF操作与28天期逆回购操作来看,央行的主要意图是搭配好跨季资金供给,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稳定市场预期。这个意图以及这两个操作,央行在5月下旬召开的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座谈会上已经透露过。
目前,市场上中长期流动性比较紧张。6月7日,1月期Shibor为4.4304%,比隔日Shibor高出162.14个基点。而在去年的大多数时期,两者的差距不超过100个基点。由此可见,中长期的跨季资金供不应求的状况比短期资金更为严重。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MPA考核,一些金融机构担心考核会使季度末出现流动性紧张局面,因而提前做好资金储备。另一个原因则是金融机构筹集中长期资金的一个重要渠道——同业存单——受到了限制。由于银监会对同业存单加强了监管,之前一直快速增长的同业存单余额在二季度之后出现了增长放缓,5月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根据上海清算所的数据,4月末同业存单托管余额为8万亿元,5月末为7.6万亿元。
在这样的情况下,央行投放较长期限资金是可以预期的常规操作。但有人却将此看作金融去杠杆要放松力度的信号。现在进入了金融去杠杆的关键时期,这种错误预期会妨碍金融风险的及时化解,是很危险的。政策执行部门应该及时地引导市场形成正确预期,促使金融机构积极去杠杆,而不能在观望、拖延中继续积累金融风险。
2015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去杠杆作为五大任务之一,2016年,工业等实体经济部门的杠杆率稳步下降,但金融业和金融化的房地产业以及相关行业杠杆率还在上升。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才抓住了去杠杆的“牛鼻子”,使金融业的杠杆率降下来,才能放慢融资规模增长,降低经济整体的杠杆率。
经过各部门几个月的努力,金融去杠杆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有分析表明,今年一季度,上市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速度减慢了。从“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看,4月份出现了“缩表”,其他存款性公司的总资产较3月减少了1098亿元,主要是同业资产减少了。央行不久就要发布5月金融数据,有分析人士预计,5月贷款增量仍然可能比较高,但表外融资会减少,使得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下降。
金融去杠杆取得成效,是双管齐下的结果,一方面,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流动性有所收紧;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加强了金融监管,例如央行的MPA考核和银监会对“三套利”的专项治理。收紧流动性和加强金融监管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收紧流动性压缩了金融监管闪转腾挪、规避监管的空间,加强机构减少了金融机构通过同业融资、期限错配等手段创造流动性的机会。
随着金融去杠杆的推进,市场上出现了流动性紧张、资金价格上涨的状况。有人将这种状况归咎于流动性收紧和金融监管加强。他们还会进一步以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增加和流动性风险上升为由阻挠金融去杠杆的继续推进。但实际上,目前流动性紧张、资金价格上涨的状况正说明,金融去杠杆还需要更加深入,需要真正触动那些大肆加杠杆的金融机构。
表面上看,流动性紧张、资金价格上涨反映的是流动性供给少。但这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流动性需求太多。正像去年之前的“资产荒”并不是真缺资产而是流动性泛滥一样,目前“负债荒”的主要原因是之前资产端的扩张太快,那么,使资金价格下降的正确办法是放慢资产扩张、减少流动性需求。现在“负债荒”开始限制一些金融机构资产端的扩张,但他们还不适应这种状况,依然在观望,并未积极压缩资产规模,还在期待通过高价举债度过这个时期,迎来流动性宽松的时期。正是从这个角度看,目前是金融去杠杆的关键时期,只有继续深入,打消金融机构的这种预期,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又要求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这就清楚地表明,收紧流动性和加强金融监管必定在今年全年都得到贯彻。政策执行部门需要引导金融机构,对这两方面的情况有充分的认识,以形成正确的预期。
转自:21世纪经济报道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