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殊(以下简称蒋):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刚刚落下帷幕,这是您第几次担任鲁奖评委了?
王春林(以下简称王):今年已经是我第3次担任鲁迅文学奖评委了。最早一次担任鲁迅文学奖评委是在2010年。那一届我担任了中篇小说这一奖项的初评工作。那时的鲁迅文学奖,还分初评与终评两个环节,从上一届也即第6届开始,将这两个环节合并在一起进行。或许与我日常阅读中更多地关注中长篇小说创作有关,多少带有一点巧合意味的是,3次鲁奖评委,我都被分在了中篇小说这一奖项中。
蒋:鲁奖是我国文学界的最高奖项之一,在文学界引起热议是意料之中的事,那就先说说这个奖吧。作为评委,您觉得这一次的获奖作品与往届有什么不同?或者说这一次评选更强调与注重作品的哪些方面?
王:鲁迅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具有官方性质的最高文学奖之一。截至目前,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奖项有4种,除了鲁迅文学奖之外,一个是专门针对长篇小说的茅盾文学奖,另一个是专门针对少数民族作家的骏马奖,还有一个是专门针对儿童文学创作的儿童文学奖。4个奖项1年1个,4年1个轮次地轮番举办。我知道,坊间一般都会把鲁迅文学奖与茅盾文学奖、老舍文学奖以及曹禺戏剧文学奖并称为中国的四大文学奖项。其实,这样的说法,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实际上,如果一定要说四大文学奖,那么,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骏马奖与儿童文学奖才真正称得上是名副其实。
这一届评奖较之于往届不同主要表现在评奖规则的日益完善上。这其中,较之于上一届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一方面,仍然坚持评委的实名制投票,但在另一方面,每一位评委的具体投票情况却不再在媒体上公之于众。这样一来,在去除了评委的人情顾虑之后,就保证了评委个人意志的真实表达,可以使评奖过程与结果更为公正与合理。
其他奖项的情况不太了解,我所了解的,只是我们这个中篇小说评委会的情况。就这次中篇小说的评奖来说,我以为,由于评委的积极努力,评选的结果应该说还是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评奖年度内中篇小说的创作实绩。虽然我们这次在北京的集中阅读讨论只有半个月的时间,但其实,评委早在去年6月15日开始,就已经收到了参评作品的名单,并开始了自己的阅读工作。更何况,很多评委其实在平时也已经有着对中篇小说创作状况的持续关注。就我来说,最终被提名的10部作品,就是在平时的文学阅读过程中完成的。很大程度上,正是评委们对于作品的熟悉与了解,保证了评奖的合理与公正。具体来说,在实际的评奖过程中,我们非常注意小说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平衡。既要充分考量作品的思想含量,也要重视艺术质量。
具体到这次获奖的5部作品。尹学芸的《李海叔叔》既有对于人情世故的细腻书写,更有对李海叔叔这一知识分子形象的深度塑造。阿来的《蘑菇圈》以高度浓缩的方式,借一个女性的命运变迁来折射社会与时代,尤以对人性逻辑的强调而特别令人侧目。石一枫的小说创作近些年风生水起,他在《世上已无陈金芳》中,以第一人称真切的叙事口吻,成功塑造了陈金芳这一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女性形象。肖江虹的《傩面》,既有地方风俗习惯的尽情铺排,更有强烈的自我精神救赎意味。小白的《封锁》,一方面固然彰显出了民族正气,另一方面更重要的价值恐怕却在于对流行小说叙事时尚的超越,其技术性意义无论如何都不容轻易忽视。
蒋:许多人想象中,大奖的评奖过程严肃而神圣。不过过程一定没那么顺利,肯定还有争执与争议,面对这些如何处理,最终达成一致?
王:的确如你所言,鲁迅文学奖的评选过程非常严肃神圣,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评委都有着神圣的使命感与高度的责任感,唯其如此,在评奖过程中大家才会特别认真地对待每一部文学作品,不肯轻易地遗漏一部好作品。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的鉴赏与理解,本身就是见仁见智的一件事情。一部作品,很可能张三读后很喜欢,而李四给出的评价却不高。尤其是在评奖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评委的特别认真,另一方面也由于文学审美本身的众口难调,所以,围绕一部作品的理解与评价,不同的评委之间形成尖锐激烈的争执与争议,也就自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即以本次鲁迅文学奖的中篇小说这一奖项的评选为例,在我的记忆中,就曾经围绕不少作品展开过争议。比如,关于雨果奖得主郝景芳的中篇小说《长生塔》,有的评委认为这部中篇小说仅仅局限于生活层面的一种平面展示,思想的内在纵深度明显挖掘不够,而另外的评委却认为作家看似平面展示,实际上却是在以一种类似于现象学的方式把生活的复杂性尽可能全面立体地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其社会学的意义和价值尤其不容忽视。就这样,在争论的过程中,最终还是后一种看法占了上风,赢得了更多评委的认同。这样一来,虽然《长生塔》到最后也并未获奖,却较为顺利地进入了下一轮。
蒋:感谢你们的辛苦与努力,为读者与文坛推出这个阶段最优秀的作品,也给作家们写作与读书提供了风向标。但,好作品总是不一定都能如愿入选,每一届应该都有遗憾。您心目中是不是也有未能入选的好作品?
王:是的,你说得很对,任何一个奖项的评选,即使是影响力之大如诺贝尔文学奖,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遗珠之憾。在这一届评选过程中,从我个人的阅读体会来说,最大的一个“遗珠”,就是“河北四侠”之一刘建东的中篇小说《阅读与欣赏》。关于这部作品,我曾经写下过这样的评价意见:“为什么会是‘阅读与欣赏’?到底是要‘阅读’什么?‘欣赏’什么?可以说,所有这些,都在以艺术悬念的方式强烈吸引着读者去积极介入,去解开文本之谜。却原来,这‘阅读与欣赏’的命名,首先与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的设定密切相关。‘我’是一个刚刚从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被分配到一家炼油厂工作。本来是要进厂里的子弟中学做语文教师,没想到,就在‘我’来之前的半个月,学校却突然停办,‘我只好临时被改派到了检修车间’。进入检修车间,‘我’就认识了自己的师傅冯茎衣。冯茎衣虽然身为女性,但却是车间里顶呱呱的一位技术能手。只有通过相识后的短暂交流,‘我’才搞明白,师傅冯茎衣之所以非得缠着车间主任把‘我’要来,主要因为‘我’是学中文的,而她自己,则是一位地道的文学爱好者。至于‘我’,可真正称得上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虽然人被分配到了检修车间,但内心里一直念念不忘的却是小说创作。就这样,一个热衷于小说阅读,‘每月都买《小说月报》’,一个孜孜不倦于小说创作。‘小说是我意想不到的一个开始,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它竟然成了我和师傅之间的一条紧密相连的纽带,直到如今。’小说这一物事,无论如何都离不开‘阅读与欣赏’。因此,从表层的意义来说,小说的标题设定,显然与‘我’的特定身份,与师傅冯茎衣对小说的热爱皆紧密相关。
实际上,正是借助于‘我’的观察视野,刘建东极富结构层次感地把师傅冯茎衣可谓是一波三折的命运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广大读者面前。到最后,面对着师傅冯茎衣曾经几度辗转的曲折人生,叙述者‘我’强烈怀疑自己是否真正懂得冯茎衣这样一个女人。那么,我们呢?作为读者的我们,是否能够真正懂得冯茎衣呢?在这个意义上说,刘建东‘阅读与欣赏’的小说标题,就显然具备了多重意涵。其一,当然是指‘我’对小说写作的孜孜以求,以及冯茎衣对小说的热爱。其二,是指叙述者‘我’以及师傅周围的一众人等对于冯茎衣的理解与判断。其三,则是指作为读者的我们如何理解看待冯茎衣这一女性形象,以及‘我’的小说叙述。但不管怎么说,作家刘建东能够在一部篇幅不太大的中篇小说中,极富结构层次感地写出女主人公冯茎衣跌宕起伏的人生,能够传达出一种变幻无常的强烈命运感,能够将自己的笔触采取‘以不写为写’的方式真切地探入到冯茎衣内在的精神世界深处,探究表现其思想与灵魂的奥秘,就无论如何都称得上是一部思想艺术俱佳的小说作品了。”
也正因此,这样一部思想艺术品质相当不错的中篇小说与鲁迅文学奖最终失之交臂,就让人感到特别遗憾。
蒋:四年一届,竞争激烈。作家们要获得鲁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作家很优秀,有的作品很优秀,却可能一生无缘鲁奖。作为评委,对这样的作家与作品,想说点什么?
王:其实,也并不仅仅是鲁迅文学奖,任何一个文学奖项的评选,都非常激烈,乃至于很多时候会达到一种白热化的程度。评选过程的激烈,所说明的,就是获奖的极不容易。如你所言,的确有一些思想艺术品质上佳的优秀作家和作品,可能终身都无缘鲁奖。然而,从根本上说,优秀作家或作品的未能获奖,只能被看作是遗憾,而丝毫无损于作家或作品的真正优秀。不用说鲁迅文学奖,即以公众认可度最高的诺贝尔文学奖来说,反顾其百年颁奖史,虽然说积极推动了诸如福克纳、海明威、马尔克斯、略萨等很多获奖作家进入文学史殿堂的步伐,但也明显留下了颇多遗憾。诸如乔伊斯、普鲁斯特、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纳博科夫以及鲁迅等文学史上一众大家的未能获奖,尤其是如同托尔斯泰这样的文学巨匠与这一奖项的失之交臂,就更是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史的明显缺憾。但无论如何请注意,虽然以上所列出的这些作家未能被诺奖加冕,但这却丝毫都不能影响到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也正因此,我想说的就是,作为一个作家,不能过多地被所谓的文学奖所绑架。在终极的意义上说,文学本身远远比所谓的文学奖要重要得多。
至于对作家创作的建议,我只想特别强调一句,那就是,要想写出好作品来,作家就必须对生活有独到的理解与发现。
蒋:鲁奖是文学界的大奖,每届不仅评出好作品,同时推出好作家,许多作家因一次获奖而成名。您认为,作家们获奖之后,应该注意哪些,或者说应该如何处理好这个大的转折?
王:作为一个长期以文学写作为志业的作家,能够在多年的努力之后,成为鲁奖的获得者,其实是非常荣耀的一件事情,值得作家为之而骄傲。获奖固然可喜可贺,但获奖之后又该怎么办呢?这的确是每一个获奖者都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一种理想的状态,当然是不被荣誉所压倒,是如何才能够想方设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期取得更大的思想艺术成就。但与此同时,也的确存在着另一种获奖就是高峰,获奖就意味着创作从此止步不前的状况。我想,这种情况不管怎么说都应该引起相关作家的高度警觉。
蒋:当下这个时代,您认为创作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作家们应该关注什么?请以一个作家的角度,给广大热情而辛苦地走在写作路上的文学爱好者们传授些宝贵的经验,以及建议吧。
王:当下这个时代,是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依据个人的一种理解,每一位真正有远大志向有艺术野心的中国作家,都应该关注思考自己到底应该如何应对表现当下时代的艺术命题。
虽然不是一位作家,是一位所谓的文学批评家,但我依然要利用这个机会对广大的文学爱好者说几句话。一方面,必须勤于阅读,要大量地阅读经典作品,阅读当下时代的标高性文学作品。与此同时,大量的写作实践,也是非常必要的。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写,你才会写,你才能确证自己到底是不是具备文学创作的艺术天赋。“多读、多写、多思”,各位一定要在平时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要带着问题去思考。质言之,只有多读多思,才可能会写。
相关链接:鲁迅文学奖
鲁迅文学奖,是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先生命名的文学奖项。鲁迅文学奖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旨在奖励优秀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的创作,奖励中外文学作品的翻译,推动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鲁迅文学奖各单项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4年评选一次鲁迅文学奖大奖。将选出该评奖年度里某一文学体裁中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包括以下各奖项: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全国优秀诗歌奖;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全国优秀文学理论、文学评论奖;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奖。(蒋殊)
原标题:好作品必须对生活有独到的理解与发现——与鲁迅文学奖评委王春林的对话
转自:山西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