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推出的冰箱贴持续热销--
“一贴难求”背后的文创密码
虽然已持续热销多月、每天放出3000件产品,中国国家博物馆(下称国博)推出的两款凤冠冰箱贴仍“一冠难求”。与凤冠冰箱贴享有“同等待遇”的,是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推出的天宫藻井冰箱贴。想拥有这款冰箱贴,需提前3天在网上抢号。凤冠与天宫藻井冰箱贴,成为近期国内文创圈当仁不让的“顶流”。
近年来,工艺精美、蕴含丰富传统文化的博物馆文创产品“爆款”频出。“这些产品之所以备受青睐,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能够满足消费者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博物馆文创在设计上融入了现代元素,使得产品更加时尚、实用。此外,这类产品还具有很好的社交属性,消费者可以通过购买和分享这些产品来展示自己的文化品味和审美观念。”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明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三款冰箱贴“一贴难求”
作为国博馆藏文物中的“顶流”,一睹明孝端皇后凤冠的风采,游客往往需要排队,而手持凤冠冰箱贴与凤冠合个影,是很多抢购到冰箱贴游客的“必选动作”。
凤冠冰箱贴分木质与金属两种。记者从国博了解到,今年7月,木质凤冠冰箱贴上线,首批3000件产品一天半内就售空。9月,国博又推出凤冠 AR冰箱贴,产品开售当天2小时就售出2300件。截至目前,这两款文创产品已售出超14.5万件。由于这两款冰箱贴所有工序都由固定的工人制作,生产周期较长,出现了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为满足游客的需求,厂家的生产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同样,持预约号进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取到天宫藻井冰箱贴后,游客都会走进太岁殿内,手持冰箱贴对着天宫藻井拍照。
天宫藻井冰箱贴是根据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藏文物天宫藻井设计的。今年4月,天宫藻井冰箱贴上架时并未受到太多关注,而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暑期游客的增多,冰箱贴渐受热捧,近期更是出现了排队抢购的现象。近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薛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天宫藻井冰箱贴制作复杂,厂商3条生产线的每日最大生产量只有400个。目前,他们又增加了两条生产线,随着产量的增长,可以满足更多游客的需求。
凤冠冰箱贴和天宫藻井冰箱贴为何如此受追捧?在孙明看来,其关键在于成功地将文物资源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 IP。孙明分析,国博的凤冠冰箱贴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明代皇后凤冠作为设计元素,而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则利用了其独特的藻井图案,这些文物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这些冰箱贴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创新,融入了现代审美,再加上高品质,满足了年轻人对时尚与文化的双重追求。这些文物元素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形成了独特的IP形象,从而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此外,博物馆在推广上也下足了功夫,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广泛宣传,也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把“博物馆”带回家
与许多消费者一样,生活中,孙明也非常喜欢购买博物馆文创产品,尤其是那些能够巧妙融合文物元素和现代设计的产品:“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些博物馆推出的以古代文物为原型的日常用品、服饰等,比如三星堆博物馆大热的开瓶器冰箱贴、故宫的千里江山图丝巾等,它们不仅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也能让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近年来,国内各大博物馆结合市场需求,基于馆藏文物开发文创产品,积极进行创新设计,不断推出品类丰富、制作精美的文创产品。
天宫藻井冰箱贴能够成为“网红”,并非偶然。据介绍,这处藻井原为北京隆福寺的建筑构件,有“最美藻井”之誉。对这一镇馆之宝进行文创产品开发,文创团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冰箱贴分为5层,每一层都按照藻井的真实结构进行绘制,5层可以分开摆放,也可叠起,底层还设计了夜光效果,设计精美,制作精良,能让人感受到原件的震撼效果。天宫藻井冰箱贴的热销,也带火了馆内其他文创产品,神仓冰箱贴、蟠龙藻井冰箱贴近期的销量也非常可观。目前,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正在创新文创开发运营模式,还准备发掘先农坛的历史文化,开发农耕文化主题文创产品。
凤冠冰箱贴展示的是明孝端皇后凤冠的风采。记者从国博了解到,开发团队将凤冠近乎等比例缩小,设计制作成不同衍生品,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欣赏凤冠的华美璀璨。这其中,冰箱贴最受追捧,其完美再现凤冠上飞舞的金龙翠凤、盛开的珠花璎珞、镶嵌的天然红宝石与珍珠,以及精巧的博鬓、摇曳的步摇,大气灵动。
凤冠冰箱贴与天宫藻井冰箱贴的此次“出圈”,让博物馆馆藏文物开发文创产品的话题再受关注。那么,博物馆如何打造文创精品,推进传统文化创新传承?“博物馆在深挖馆藏资源打造文创精品方面,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将这些元素融入到文创产品的设计中;二是注重与现代审美的结合,通过创新设计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三是要加强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提升 IP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博物馆还可以与创意产业、旅游业等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产业链条,推动文创产品的市场化运作,引入更多专业人才和创意资源,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孙明表示,通过这些努力,博物馆不仅可以打造出一系列文创精品,还能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为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记者 窦新颖)
转自:中国知识产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