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建设文化艺术热潮未减 培育发展没那么简单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3-04





  山东省连续第三年发布关于开展2019年度省级服务业文化艺术培育工作的通知,西藏藏南借文化艺术建设促文化旅游发展,四川省公布文旅文化艺术评选办法……自从201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文化艺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全国各地就兴起了文化艺术的建设热潮。


  住建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2月,全国文化艺术试点共有403个,加上地方创建的省级文化艺术,数量已经超过2000个。在这几年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文化艺术发展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需要进一步规范并统一认识。从一些比较成功的文化艺术看来,在培育发展过程中,政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企业的参与不可或缺,关键是培育“特而强”的产业,也就是产业不仅有特色还有水平。


  政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文化艺术是城镇化水平进入到较高发展阶段的产物,已成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的新的增长点。它一头连着城市,另一头连着乡村,既是城市与乡村的过渡空间,也是打通城市与乡村资源的“要塞”。在文化艺术培育发展过程中,政府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人民日报指出,文化艺术是在几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特色产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融合的创新创业平台。它的内涵特质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一些地方的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体育基地等,可能在某些方面跟文化艺术有点“像”,但本质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它既不是专为游客打造的,也不是专为企业打造的,它就是当地人生活工作的真实环境。作为外地人,你可以来观光游玩,也可以来创业创新。所以,不能将文化艺术的“帽子”,一股脑地扣在这些园区、景区、基地的头上。


  由此可见,文化艺术不是对原有的小镇“修修补补”“收拾收拾”,然后戴上文化艺术的“帽子”就可以了,而是需要政府有所作为,依托当地天然资源,培育优势产业,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活环境。譬如浙江的云栖小镇,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现在聚集了一大批互联网科技企业,成为国内重要的大数据科技创业源地。浙江云栖小镇的建成,既缓解了杭州等大城市的“拥堵”,又为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小镇输送了人才和产业。它的影响还将辐射更“边缘”的乡村,带去丰富的就业岗位。在此,政府发挥了腾挪调度资源的重要作用。


  国际上也有很多文化艺术的范例,比如名闻天下的瑞士小镇,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举办地——达沃斯。据了解,直到1850年,达沃斯还是一个偏远、封闭、落后、贫穷的小山村。在没有任何资源调度调配的“大手”的作用下,靠一次次的机缘巧合,达沃斯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终于成了如今全年国内生产总值高达8亿瑞士法郎(1瑞士法郎约合7.03元人民币)的小镇。


  再如日本艺术小镇——越后妻有。日本政府于上世纪90年代中叶推动市町村合并。对常年被大雪隔绝的越后妻有地区200多个村庄来说,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新潟县找到著名策展人北川富朗寻求帮助。一开始,大家都期望通过招商来拉动经济。然而,年轻人流出是难以改变的趋势。梯田、河流、暴雪,越后妻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景象激发了北川的灵感,这些“原风景”不正是心灵的归宿吗?从2000年起,越后妻有每隔三年在7—9月举办一次大地艺术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来此以大地为画布,为古老乡村带来现代色彩。如今越后妻有常住人口大约7万多,艺术节观众从第一届的16万人,逐渐增长到第六届的51万人。已经有300多位外国人选择到十日町市长期居住。


  国内外文化艺术的案例无不证明,政府这双“大手”不仅能够成就文化艺术,还将大大缩短文化艺术建设时间。


  企业参与不仅解决资金问题


  目前文化艺术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主导型,即“政府建设、市场招商”,强调政府在文化艺术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政府成立国资公司,建好后根据产业的定位进行招商运营。二是市场主导型,即“企业主体、政府服务”,政府做好产业定位、总体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并选择、批准某一家或多家企业联合完成投资和运营,明确投资主体,强调市场化运作方式,拉长产业链。三是政府和市场合作型,即“文化艺术+PPP”模式,以政府服务、企业主导和市场化运作为主线,核心在于政府、投资方和企业三者的联合开发。


  关于政府主导型文化艺术的运营模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徐林指出,过去几十年的经验,大多数政府主导的小城镇和小镇发展模式都失败了,主要原因是更多满足政府的主观愿望和考核要求,而不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要或市场规律。要避免这一状况再次发生。


  市场主导型运营模式,在发改委推出的“千企千镇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千企千镇工程”于2017年初启动以来,对特色小(城)镇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指导、推动和引领作用,在促进文化艺术建设中,在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尊重小城镇发展规律、利用技术手段促进政企融合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在文化艺术开发模式的探索上,政府和市场合作型的PPP模式受到了企业的热捧,目前也有不少文化艺术建设采取这种模式,有些项目已经取得初步成绩。比如金诚集团“PPP+产业化+金融化”模式打造的汨罗诗歌中华小镇,被列入了国家财政部第二批PPP示范项目。该模式中,金诚依托59个文化艺术,通过发行发行固定类收益产品,架起投资人与文化艺术之间的投资桥梁,在为文化艺术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也让投资人获得不错的收益。数据显示,2016年金诚基金管理规模为300亿元,2017年基金管理规模达到500亿元,同比增长67%。


  培育“特而强”的产业是关键


  作为先行者,浙江省的文化艺术是各地学习借鉴的范本。专家冯飞在分享经验时,把“产业特而强”放在了第一位。“‘特’是指浙江的每个小镇既聚焦数字经济、环保、健康等万亿产业,也涵盖茶叶、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中的一个产业。‘强’是指小镇全力瞄准产业高端,集聚高端要素,打造创新生态系统。”冯飞说。


  不仅是浙江省的文化艺术凭借“产业特而强”取得成功,其它文化艺术也是如此,比如冬奥会承办地之一的张家口崇礼冰雪小镇。张家口崇礼冰雪小镇借着大型赛事与地方特色,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冰雪产业。张家口崇礼冰雪小镇的“特”在于冰雪产业,而“强”体现在它是承办冬奥会的场地,其设施水平是世界级别的。


  “现在很多小镇都以旅游、养老为主题,缺乏创意,未能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也没有高端要素的集聚和产业链的延伸。”全国政协副主席邵鸿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文化艺术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的新抓手,具有较高的发展门槛,而简单效仿成功经验会导致文化艺术低端化、同质化。


  为了防止文化艺术低端化、同质化等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建立文化艺术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明确,建设文化艺术要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核心,严格遵循发展规律、严控房地产化倾向、严防政府债务风险为底线。特别是将各地创建名单中不符合要求的三类“文化艺术”,列入了逐年淘汰的目标。这三类“文化艺术”是:


  1、住宅用地占比过高、有房地产化倾向的不实小镇。对这些不实小镇进行淘汰,主要是防止“只见新镇不见人”,打着文化艺术名义,违法违规搞圈地开发。


  2、政府综合债务率超过100%市县,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变相举债建设的风险小镇。主要是防止政府大包大揽、盲目上马,为了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而加剧债务风险。


  3、特色不鲜明、产镇不融合、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小镇。主要是防止千镇一面,没有产业和特色作为支撑,就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此外,通知还明确,文化艺术建设要严格节约集约用地,避免另起炉灶、大拆大建。规划用地面积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旅游、体育和农业类文化艺术可适当放宽。同时,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禁挖山填湖、破坏山水田园。严把文化艺术和小城镇产业准入关,防止引入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加强环境治理设施建设。


  文化艺术政策一览


  201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文化艺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


  2016年7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开展文化艺术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科技教育、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文化艺术,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


  2016年10月,住建部发布《关于公布第一批文化艺术名单的通知》,公布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等127个镇为第一批中国文化艺术。


  2016年10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统筹地域、功能、特色三大重点,以镇区常住人口5万以上的特大镇、镇区常住人口3万以上的专业特色镇为重点,兼顾多类型多形态的文化艺术,因地制宜建设美丽特色小(城)镇。


  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等机构联合下发通知,实施“千企千镇工程”推进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提出根据“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新型小(城)镇创建模式,搭建小(城)镇与企业主体有效对接平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镇企融合发展、共同成长。


  2017年5月,住建部发布《关于做好第二批全国文化艺术推荐工作的通知》,公布了全国31省市自治区的文化艺术分配数量,共计300个小镇。


  2017年7月,住建部发布《关于保持和彰显文化艺术特色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文化艺术培育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地方存在不注重特色的问题。要求各地保持和彰显文化艺术特色,尊重小镇现有格局、不盲目拆老街区,保持小镇宜居尺度、不盲目盖高楼,传承小镇传统文化、不盲目搬袭外来文化。


  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国土部、环保部、住建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推进文化艺术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准确把握文化艺术内涵、合理借鉴浙江经验、注重打造鲜明特色等10个方面举措。


  2018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建立文化艺术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提出,统筹规范文化艺术和特色小城镇创建工作,把握内涵、纠正偏差、正本清源,坚决淘汰一批缺乏产业前景、变形走样异化的小镇和小城镇。


  原标题:全国建设文化艺术热潮未减 培育发展没那么简单


  转自: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综合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直播回放: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会 直播回放: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会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文化艺术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