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扰动中国经济,物价、就业、楼市怎么走?统计局回应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3-16





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2月份中国经济数据,消费、投资、出口等指标出现较大幅度回落,调查失业率有所上升。

  国家统计局称,1-2月份,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运行带来较大冲击,但国民经济经受住了冲击。为什么这么说?

  未来,经济形势怎么走?物价、就业、楼市形势怎么样?一起来看。

  疫情导致多项数据明显回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消费方面,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30亿元,同比下降20.5%。

  投资方面,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3323亿元,同比下降24.5%。

  出口方面,1-2月份,出口20406亿元,下降15.9%;进口20832亿元,下降2.4%。

  物价方面,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3%。在食品烟酒价格中,鲜菜上涨13.8%,猪肉上涨125.6%。

  就业方面,调查失业率有所上升,1-2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8万人。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2%,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

  为何说经济经受住了冲击?

  多项经济指标出现明显回落,但国家统计局称,国民经济经受住了冲击。为什么这么说?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阐述了5个“没有改变”——

  一是生产需求体量可观,超大规模经济的优势没有改变。

  二是基础工业和防疫物资保障有力,强大的经济发展韧性没有改变。

  三是生活必需品和公用事业品供应充足,供求关系总体平衡没有改变。

  四是互联网经济发展良好,新动能较快成长的态势没有改变。

  五是宏观调控对冲政策有力有为,完成全年目标的信心没有改变。

  数据显示,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仍然达到11.5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5.2万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3万亿元,规模体量还是相当可观的。

  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品还是在逆势增长,3D打印设备、智能手表等电子产品产量增长都在100%以上,还有单晶硅、多晶硅产量分别增长45%和35%左右。

  毛盛勇称,综合看,疫情的影响是短期的、外在的,也是可控的。当前,疫情蔓延扩散势头已经得到基本遏制,防控形势逐步向好。我国基本民生保障有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内在向上的趋势没有改变。

  未来经济形势会否好转?

  毛盛勇判断,从2月中下旬以来,中央在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后,企业复工复产的进度在加快推进,所以3月份和1-2月份比应该会有一个明显的起色。

  毛盛勇说,随着国内疫情防控的成效不断显现,更主要的是复工复产的进度加快推进,经济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在不断恢复,疫情的影响从国内来看,二季度会逐渐减弱,特别是前期压抑的一些经济活动会逐步释放出来。所以,二季度应该会比一季度有明显的回升。下半年经济会走得更加稳健。

  物价

  ——猪肉价格出现高位回落趋势


  1-2月份CPI同比上涨5.3%,猪肉上涨125.6%,涨幅较高。

  对于未来物价走势,毛盛勇说,尽管当前价格涨幅较高,但从下阶段来看,价格涨幅继续扩大可能性较小。

  毛盛勇称,去年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今年农业生产形势不错,生猪存栏出栏环比上升,猪肉价格出现高位回落趋势。随着疫情防控成效显现,企业复工加快,工业消费品供给不断增加,有利于保持价格相对稳定。从全年特别是下半年来看,价格翘尾因素会减弱。因此,全年消费价格继续大幅上涨基础不存在,涨幅大概率趋于回落,特别是下半年会有所回落。

  就业

  ——下半年就业情况有望好转


  “要承认我们的就业压力还是比较大的”,毛盛勇表示,疫情的冲击对企业还是带来了一些影响,中小企业受到的影响更大。再加上今年毕业的大学生总量会达到874万,也是一个历史新高,给就业市场带来压力。

  对于未来就业形势,毛盛勇认为,一方面,现在疫情防控形势比较好,企业复工复产的势头还不错,二季度或者是下半年总体经济可能会加快复苏进程。另一方面,更大力度的宏观对冲政策会陆续出台,就业优先的政策也会加大力度和逐步落地。所以,下半年就业情况有望好转,调查失业率也会有所下降

  楼市

  ——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政策


  1-2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39.9%,商品房销售额下降35.9%。

  毛盛勇说,房地产“房住不炒”的定位没有改变。这些年实施因城施策,强化和落实地方城市主体责任,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稳地价、稳预期、稳房价的局面初步形成。至于房地产发展政策,按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政策。

  作者:李金磊


  转自:中新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