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持续蔓延扩散,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期。肺炎疫情短时间内将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一定影响,但应客观评估和理性看待,疫情短期影响难改经济长期稳中向好趋势。
首先,考虑到一季度GDP的占比在年内最低,而此次新冠疫情集中爆发在1—2月,如果疫情在一季度内得到控制,对全年GDP的影响将相对有限。新冠肺炎疫情虽然会对经济活动造成的负面影响终究是一次性冲击现象,对生产要素供给和生产率都不会产生长期影响,甚至不会造成对全年的影响,更不会削弱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能力。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可能受到疫情影响的情况来判断,疫情造成的暂时性干扰虽然会小幅降低增长速度和其他发展指标,但总体上不会延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其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影响取决于疫情持续时间及相应的政策举措。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2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以及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要求,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全面支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推出30条措施,就加大货币信贷支持力度,合理调度金融资源,保障金融服务,维护金融市场平稳有序运行等做了进一步强调。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服务配合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从保障金融服务顺畅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上述政策措施都彰显了国家对于打赢疫情攻坚战、维持经济稳定发展、保障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平稳运行的信心。
第三,从非典疫情对经济影响的经验看,决定经济中长期走势的是内在基本面,而不是外部冲击。纵观全球金融市场,在一定风险因素冲击下,金融市场产生波动是正常的,也符合金融规律。但这种影响一定是短期的、暂时的。当前,我国银行业保险业保持稳健运行,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4.6%,拨备覆盖率186.1%,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7.5%,流动性稳定,风险抵御能力较强。国内宏观经济长期稳中向好,宏观调控环境也支持资本市场发展,这与2003年非典有根本性差异。特别是经过长期不懈的改革开放和加强监管,近两年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初战告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韧性显著增强,抗冲击能力大幅提升,这些都对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形成支撑。
第四,新冠疫情可能利好并重构部分行业:一是利好社会治理体系的产业升级(尤其利好医疗领域的分级诊疗),主要涉及医疗卫生配套设施的完善,包括医疗数据化、远程诊疗、健康档案的数字化、云端化建设等;二是线上场景对线下场景的加速替代,线上娱乐、视频会议、在线办公等领域的发展将更受重视,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以银行业为例,“非典”时期客户网点拜访率大幅下降,促进了电子银行的发展。此次疫情爆发更凸显物理网点获客效应的下降,将持续推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高金融科技水平。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金融科技更好服务客户,提供随时随地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银行通过金融科技和金融生态,寻找基于场景的零售、小微企业获客新渠道,提高风险识别能力,更快更好获取高质量客户,以实现行内零售信贷结构优化。
整体来看,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物质基础雄厚,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改革开放不断注入新动力,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积极因素正在增多,经济内在的韧性增强,后续在政策帮助下经济将明显恢复,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转自:中国经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