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领改革之先,改革红利极为显著。顶层设计基本形成,十项试点梯次展开,重大举措层层落实,国资监管有效强化,党对国企的领导力不断加强。
国务院国资委副秘书长彭华岗近日在第二届国企改革前沿论坛上表示,这五年,是国企改革高举旗帜、阔步奋进的五年。国企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改革增活力、强动力、释红利,为迎接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过去五年,国企改革夯基垒台,积厚成势,攻坚克难,积累经验。这一轮国企改革的特征是全面和深化。全面体现在范围广,出台的方案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改革政策体系。深化是指触及利益深,推动力度大。
十项试点梯次展开
国资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绘就了国企改革的设计图、施工图。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外公布《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新一轮国企改革大幕由此正式开启。以此意见为统领、以若干文件为配套的“1+N”政策体系,作为顶层设计方案,为新一轮改革指明了方向。
为在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部署实施了“十项改革试点”,逐项确定了18家试点单位。
比如,向首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企业授予了战略发展、产权管理、考核分配等18项权利,同时指导试点企业调整总部职能、充分授权经营、加强资产监督;指导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企业加快构建资本运作的平台,发起3500亿元的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和2000亿元的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指导兼并重组试点企业加快推进重组后业务、机构、人员、管理、文化等整合融合。
国家开发投资集团董事长王会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试点意味着敢闯敢试,需要担当、勇气和智慧,为其他企业的改革积累经验,坚持试点推进是国企改革成功的保障。
通过十项改革试点的推进,18家试点企业“以改革促发展”的综合效应不断显现,成为中央企业经济效益快速回升的新引擎,2016年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3.2%,2017年1~5月同比增长21.1%,均高于中央企业同期水平。
此外,各省(区、市)国资委共开展国企国资改革试点235项,中央企业在不同层级也开展了一大批试点,改革试点工作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多角度推进的良好格局。
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
五年来,在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下,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结构已经覆盖多数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完善程度和法制化程度相较之前有了明显提升。
分类改革扎实推进,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工作已经完成,分类的考核分配政策正在逐步落地,29家省级国资委出台了分类的意见或方案。
公司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全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面达到90%,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各级子企业公司制改制面达到92%,省级国资委监管企业改制面达到95.8%,其中20个地方国资委所监管一级企业全部完成改制。中央企业公司制改制的实施方案已经中央审议通过,年内有望完成相关工作。
国企改革正向纵深推进,完成央企公司制改革特别是央企母公司层面的改革,将为进一步推进规范董事会建设、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打下基础。
在董事会建设方面,建设规范董事会的中央企业达到83家,外部董事人才库增加到417人,专职外部董事增加到33人。中央企业二级国有独资、全资企业中,共有49.8%建立了董事会。各省(区、市)国资委所监管一级企业中有92%已经建立了董事会。
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企业及下属企业共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1995项。截至2016年底,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达68.9%,重点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分批有序推进。
李锦表示,国有企业的混改,表面上是股权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资本实力增强,但其实更核心、更本质的变化是公司法人治理机制的真正规范与完善,这是国企混改的最终目标所在。
布局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十八大以来,共完成18对34家中央企业重组整合,国务院国资委所监管中央企业已调整至98家。三家电信企业成立铁塔公司,中国航材和三大航空公司成立航材保障共享平台,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相关煤炭企业组建中央企业煤炭资产管理平台,一大批企业基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将非主业资产无偿划转专业公司。
突出整合效果,是本轮央企重组的一大特征。中国宝武集团副总经理胡望明表示,重组后的宝钢股份上半年实现经营业绩创七年以来新高,公司利润同比增长58%,实现成本削减效益38.2亿元,百日整合计划节点全面达成,协同效益快速释放,全年预计实现协同效益10.7亿元。
全面开展了中央企业“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工作,截至2017年8月31日,中央企业累计减少法人6395户,涉及职工47.35万人,共减少人工成本274.37亿元,减少管理费用106.48亿元。中央企业管理链条有效缩短,进展最快的企业管理层级压缩了3级,法人层级压缩了2级。
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在全国全面推开,截至2017年6月底,总体工作进度超过一半,预计2017年底将达70%;在上海、重庆、大连、鸡西、长沙5个城市开展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试点,正在稳步落地推进。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一方面有利于坚持政企分开,将国企配合承担的公共管理职能归位于相关政府部门和单位,实行专业化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国企瘦身健体、提质增效。
国有资产监管有效强化
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是在国家层面推进国有资产实现形式的资本化。由管实物形态的国有企业向价值形态的国有资本转变,关键一步是“放权”。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方案》,建立和完善出资人监管权力和责任清单,取消、下放、授权工作事项43项。
李锦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国资监管体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国资委放权和从管人、管事、管资产转变为管资本是改革的核心议题。改革意味着经营权将更多地下放到企业,让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增强企业活力。
作为管资本的专业平台,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在原有2家试点的基础上,已经扩展到了“2+8”共计10家,26个地方国资委改组组建了72家投资运营公司,大力推进战略转型、集团管控、分类授权等工作,积极探索市场化、专业化资本运营模式,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国资委“管资本”在不断放权的同时,更守住了保障国有资产安全这条底线。《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于2015年底公布,明确了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外部监督、社会监督及追责制度四个方面。2016年发布的《关于建立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的意见》,明确了九大方面54种需要追责的情形,在国企发展历程中第一次提出“实行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
国有企业攻坚克难,矢志改革,其根本目标在于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让国有企业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走向市场,由大到强。
展望国企改革肩负的使命,彭华岗指出,坚持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势中推进、在大事上作为,以更大勇气、更强毅力扎扎实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更好造福于国家、造福于人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